匈奴的另一支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篡漢,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舉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來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之後又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現寧夏)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在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經過南征北戰後,創立隋朝,再次統一中原地區。
以上是十六國及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曆史舞台上進行的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逐漸從中國曆史中消失。匈奴後裔融入漢族以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叢、呼延、萬俟等,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河西走廊上有“羅馬古城”嗎?
“河西走廊”位於今甘肅省內,又叫“甘肅走廊”。自古以來,河西走廊上祁連山融化的雪水一直滋潤著山腳下多個民族的繁衍與生息,也造就了精彩紛呈的西部文化史。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山腳下,甘肅永昌縣境內的者來寨,一直生活著一些身材高大、膚色深紅、鼻梁高聳、眼睛深陷、毛發棕色彎曲,具有明顯歐洲人相貌特征的人。
有人認為,他們可能是經過絲綢之路與中國貿易的西方商團的後裔。眾所周知,絲綢之路曾是古代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和商品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河西走廊出現西方人的後代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這種觀點隨即被推翻,者來寨的地理位置在西漢時屬經濟不發達的邊遠地帶。即使有人的活動,也大多是出於軍事目的所設要塞的駐軍。商團應選擇走人煙稠密、經濟發達的安全路徑,走者來寨是有悖常理的。況且,絲綢之路在西漢時期才粗具雛形,那時西方商團還沒有大批進入中國。因此,者來寨這些奇特村民不可能是西方商團留下的後裔。
也有人認為,他們就是曆史上神秘消失的“羅馬軍團”的後裔,這種解釋有依據嗎?者來寨真的是羅馬軍隊建造的“羅馬古城”遺址嗎?
翻開世界史,我們可以看到,公元前 53年的古羅馬正值多事之秋,執政官克拉蘇為了與愷撒、龐貝兩個掌握兵權的實力派人物爭權奪利,決定向東擴張勢力。他糾集了一支由 7個軍團組成的大軍,發動了對古帕提亞王國(今伊朗)的侵略戰爭。但是,古羅馬大軍在卡爾萊(今敘利亞的帕提亞)遭到安息軍隊的圍殲,統帥克拉蘇被俘斬首,一度所向無敵的羅馬軍團幾乎全軍覆沒,隻有克拉蘇的長子普布利烏斯所率的第一軍團約 6000餘人拚死突圍。33年後,羅馬帝國與安息在經曆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爭之後,終於化幹戈為玉帛,簽訂了和約,雙方開始相互遣返戰爭俘虜。當羅馬帝國要求遣返在卡爾萊戰爭中被俘的官兵時,安息國當局否認其事。羅馬人驚奇地發現,當年突圍的古羅馬第一軍團 6000餘人神秘地失蹤了。第一軍團的消失成了羅馬史上的一樁懸案,而這樁懸案千百年來一直困擾著中西方史學界。
據中國的史書《漢書·陳湯傳》記載,公元前 36年,西漢西域都護甘延壽和副校尉陳湯曾率兵 4萬討伐致支城,並與匈奴人在此展開了激戰。戰鬥中,匈奴人派出了一支長相非常奇特的軍隊,他們會使用一種被稱為“夾門魚鱗陣”的奇怪陣法——就是在敵人進攻情況危急時,用盾牌把自己圍成一圈進行防禦,而圈內的人則會把大的匈奴,並成為匈奴人的雇傭兵。而其中一部分羅馬人在陳湯與匈奴人的交戰中被俘獲帶回西漢。甘肅永昌縣的者來寨正是西漢政府為了安置這部分俘虜所設立的驪古城,者來寨就是在漢朝時屹立在河西走廊上的“羅馬古城”——驪古城的遺址。
王昭君出塞的真正動機是什麼?
“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我國曆史上的一段佳話,說的是漢元帝時期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王昭君以秀女的身份被選入宮中,由於宮中的美女甚多,元帝沒有時間一一挑選,便讓畫工將每名宮女的相貌畫出,他再對著畫像選擇美貌的秀女引入臨幸。因此宮中的秀女為能得到皇上的寵幸,紛紛賄賂宮中的畫工,要求將自己的容貌畫得生動漂亮,但王昭君入宮後耿直清高,不肯賄賂畫工,於是得罪了畫工毛延壽,毛延壽把她畫得麵目醜陋,皇帝自然不肯臨幸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