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從史籍記載來看:《後漢書》有關蔡倫造紙的記載主要取自劉珍的

《東觀漢記》。劉珍和蔡倫是同時代的人,應為可信;王隱在《晉書》中記載“蔡倫以故布搗作紙”;晉人張華在《博物誌》中說“蔡倫煮樹皮以造紙”;東漢人桑欽在《水經》中稱蔡倫“搗故漁網為紙”;《後漢書集解》引用了《晉書》版本之一稱“蔡

倫搗故布、漁網抄作紙”。

而且根據東漢麻紙的質量所做的模擬實驗表明,造出這樣的紙來至少要經過浸濕、切碎、浸灰水、蒸煮、洗滌、舂搗、再洗滌、打槽、抄紙、曬紙、揭紙等十多道工藝流程,如果用漁網等做原料,還必須有堿液蒸煮這樣加強對纖維的腐蝕度和淨化度的工序,這正是後世的化學製漿技術的濫觴。蔡倫之前的紙張並沒有經過這些製紙的嚴格過程,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紙的雛形,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而且也沒有大規模應用。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高,從原料和工藝上把紙的生產抽調到一個獨立行業的階段,用於書寫。誠然,“蔡倫紙”不會是蔡倫一手製作,但沒有他的“造意”,單憑尚方工匠也製造不出這種植物纖維紙來。因此,即使在雛形紙出土的今天,把蔡倫評價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確的,是有充分曆史根據的。

其實,不論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還是造紙術的改良者,他對曆史的貢獻都是不容置疑的,蔡倫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用這種方式造出來的紙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精絕國緣何消失得無影無蹤?

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裏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 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西方學者大為震驚。經過考證,斯坦因所發現的就是被稱為東方

“龐貝城”的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一處重要遺址,它同時向人們展示被斯坦因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存在著一個悠久、古老、光輝燦爛的沙漠古代文明。

據史書記載,在西漢時期,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一共大大小小林立著 36個王國,其中在尼雅地區就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國家。《漢書·西域傳》曾這樣記載:這裏離長安有 8820裏,住著 480戶人家,養著士兵 500人,這就是西域三十六國之一的精絕國。這個遙遠的精絕國,有官有民,有兵有將,儼然是絲綢之路上機構完整的要塞。但是到了公元 4世紀左右這個國家突然神秘地消失在了曆史的塵埃當中,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又為什麼會神秘地消失,西方世界人們為什麼會把它稱之為是東方的龐貝呢?

從《漢書·西域傳》的記載來看,“精絕國”隻是一個人口僅與村落般多的國家。可是在 2000多年以前,西域的許多小國家大多如此。“精絕國”這小小國家,在古代絲綢之路上是商旅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彙之所。那精美的絲綢、犍陀羅藝術和盧文木牘,以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民居和佛塔,都表明“精絕國”的經濟文化有相當高的水準,學者們稱之為“尼雅文明”。

從《漢書》首次記載了精尼雅遺址

巍巍秦漢——大一統時代帝國風雲

威脅後,遭到了慘重的致命一擊,甚至沒有留下最後的文字記載。

雖然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和依據,但是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發現,不少住宅周圍都有巨樹環繞,果園中林木整齊。住處附近從堆積的淤泥看,還有水塘的痕跡。在這樣好的生存環境中,很難說尼雅河會突然斷流,導致精絕王國覆滅。而且,在尼雅遺跡中,沒有斷戟殘劍沉埋沙中,所有出土的古屍,都是平靜而又安詳的。所有的房屋遺址,都是完整的。如果說精絕是毀於戰爭,又該如何解釋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