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還有,考古學家在尼雅遺址的一所房子廢墟中發現一隻脖子上拴著繩子的狗的遺骸。顯然,狗的餓死是因為主人離去時忘了解開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精絕國的人們在離去時連愛犬的繩子都忘了解?他又為何一去不返?如果說精絕的居民真的集體遷徙了,他們究竟遷到了哪裏?由於資料的缺乏,這仍是一個難解的科學之謎,目前尚無法做出確切的說明。
誰把樓蘭古國變成沙漠廢墟?
20世紀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一支龐大的駝隊來中國的羅布泊地區考察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個古國遺址,並在遺址上獲取了大批漢魏古錢、一枚羅馬錢幣、一枚於闐錢幣、各類精美的絲織品、頗具中亞希臘化藝術風格的雕花建築構件等文物。其中一件帶有木雕小佛像的佛殿建築飾件,十分精美,迄今仍是中國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佛像藝術品。最重要的文物當屬那些魏晉木簡殘紙。魏晉書法真跡留傳至今者寥寥無幾,被曆代收藏家視為珍寶,而赫定在遺跡裏一次發掘所獲就達 150餘件。根據赫定帶回的盧文和簡牘上的“Krorain”一詞,德國語言學家研究後確認:這片廢墟就是在曆史上赫赫有名後又銷聲匿跡的樓蘭!
樓蘭是中國古代西部的一個小國,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絕、拘彌、於闐,北通車師,西北通焉耆,東到白龍堆,通敦煌,是扼絲綢之路的要衝。最早記載“樓蘭”這一名稱的是《史記》:“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根據《史記》的描述,樓蘭人在公元前 3世紀時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當時的樓蘭受月氏的統治。公元前 177年至公元前 176年,匈奴打敗了月氏,樓蘭又被匈奴所管轄。樓蘭在西漢時有居民 14000多人,士兵將近 3000人。
這樣一個並不算大的國家,在漢朝以前,是不為中原人所知的。直到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時,樓蘭才第一次進入了中原人的視線。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樓蘭古城成為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繁榮的商業為樓蘭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使樓蘭人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中原的商品和文化也借著絲綢之路傳入樓蘭,給樓蘭帶來了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樓蘭在當時已經成了西域的樂土,沙漠裏的天堂。
西漢王朝衰落之後,無暇顧及西域,樓蘭也漸漸與中原失去聯係。公元 400年,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時,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樓蘭這座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在輝煌了近 500年後,逐漸沒有了人煙,在曆史舞台上無聲無息地消失了。
究竟是什麼力量促使樓蘭衰亡?內力的損耗還是不可抵禦的外力的侵襲?樓蘭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有人認為是交通路線以及水係的變化導致了樓蘭的衰亡。西漢時絲路出玉門關,北道一路經過車師,另一路經過樓蘭。經樓蘭之路最為便捷,但是沿途缺水草,多風沙,然而車師靠近匈奴,受匈奴侵擾,動蕩不穩。因此,樓蘭成為西域交通重要樞紐,擔負著“負水擔糧,送迎漢使”的重任。交通地位的確立帶來了樓蘭的繁榮。但是隨著高昌局勢的穩定,中央政府在高昌建立了穩定的統治,使高昌成為西域的門戶。經過高昌的天山南麓道路逐漸代替了經過樓蘭的道路。道路的變化,使樓蘭漸漸喪失了中西交通中樞站的地位。
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對環境的破壞也就加大了,對水資源的利用範圍也越來越大,河水資源日見短缺。在位於樓蘭上遊的尼雅遺址出土的文書中發現官府對河水灌溉管理得很嚴格,這就是水資源難以滿足社會需要的反映。上遊用水量增多,下遊河水就減少了。《辛卯侍行記》記載:“塔裏木河羅布莊各屯,當播種時,上遊庫車迤西,城邑遏流入渠,河水淺涸,難於灌溉……”塔裏木河是新疆第一大河,水量最豐,上遊攔水灌溉,竟會導致下遊“淺涸”,是以說明上遊對下遊的影響。樓蘭古城地處孔雀河下遊,必然最先受到影響。在沙漠地帶,水就是生命線,一旦失去了水資源,綠洲就必然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