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中流傳故事最多的當數呂洞賓,在道教中,全真教奉其為“純陽祖師”,又稱“呂祖”。呂仙原名呂岩,又有說法是本名呂煜或呂瓊,號純陽子,一般認為他公元 798年生於永樂縣招賢裏(今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另一種說法是他是唐末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寶曆元年(825年)中了進士,並且為官了一段時間。不久因為厭倦腐敗的官場生活,棄官入道,隱居終南山。在現實的呂洞賓的基礎上,民間添加了許多他的傳說故事,是“八仙”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也是名氣很大的一個。從北宋開始就一直有人假借他的名號出山,讓他的傳說更加豐富而且神奇。比如“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四下鶴城”、“呂洞賓賣湯團”等等。

何仙姑: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有關其身世說法不一。一說她是唐朝人。宋初《太平廣記》引《廣異記》稱有“何二娘”者,是位以織鞋為業的農婦。《續通考》說何仙姑為唐武則天時廣東增城縣人,出生時頭頂出現六道毫光,天生一副“仙科”,13歲時在山中遇一道士,吃了道士一隻仙桃,從此不饑不渴,身輕善飛,並可預見人生禍福。後來她應召進京,途中離去。一說她是宋朝人。宋代的一些文人筆記多稱她為北宋永州(零陵)人,有稱她幼遇異人,得食仙桃成仙。有稱她放牧於郊野,遇異人送仙棗,食後而成仙,宋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何仙姑一些為人占卜,預測禍福的事跡,一時間士大夫及好奇者爭相前往彼處占卜,可見她的原型不過是一位精於占卜的民間女巫。

八仙中有位玩世不恭,似狂非狂的行乞道仙,名叫藍采和。南唐沈汾《續仙傳》、宋初《太平廣記》、陸遊《南唐書》等書均載有他的事跡。藍采和是唐末至五代時人,其行為怪僻,經常穿著破爛的衣服,一隻腳穿著靴子,另一隻則赤著,於長安街市乞討,並手持大拍板,乞討得來的錢有時贈予窮人,有時花在酒肆中,醉了就唱歌,歌詞多充滿神仙之意。另外,他又喜歡於夏天穿厚厚的衣服,冬天躺在雪地上。相傳有人在童年及老年時都見過他,但他的容貌卻沒有改變。而最後,藍采和得漢鍾離度化,於酒樓乘醉騎鶴而去。

韓湘子:普遍認為是文學家韓愈的侄子(有說侄孫),《唐書·宰相世係表》、《酉陽雜俎》、《太平廣記》、《仙傳拾遺》等書都有關於他的介紹。一稱是韓愈侄孫,曆史上韓愈確有一個叫韓湘的侄孫曾官至大理丞。他成仙的傳說,最早見於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書中稱韓愈有一年少遠房子侄,為人輕狂不羈,不喜讀書,韓愈曾責怪他,他卻能在七日之內使牡丹花按其叔的要求改變顏色,並且每朵上邊還有“雲橫秦嶺家何在……”的詩句,韓愈驚奇萬分。還有說韓湘子是韓愈外甥,其事跡和《酉陽雜俎》所言大同小異,總之韓湘子其人物原型為韓愈的族侄,五代時即被仙化。

八仙中,曹國舅的事跡最少,出現最晚。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後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後的弟弟。他性情和宜,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曆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鑒》雲: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漢鍾離、呂洞賓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遊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法門寺地宮埋藏 1000多年的秘密

位於中國陝西省扶鳳縣的法門寺,是中國曆史上的著名寺院之一。它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扶鳳縣城北 10公裏處的法門鎮,據專家考證,法門寺始建於北魏時期約公元 499年前後,當時稱“阿育王寺”。

經過隋唐時期的不斷改擴建,到了宋代,法門寺發展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於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刹,“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 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讚其寺塔:“三級風簷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 ”明清以後,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年),寺中曆經數百年曆史的唐代四級木塔崩塌。明神宗萬曆七年(1579年),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曆時 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 47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在愛國誌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該塔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