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元軍統帥指揮失誤和軍隊的厭戰情緒。海戰與陸戰有著根本的不同,軍隊統帥洪茶丘、忻都等人本不習海戰,繼續采用陸戰的方法,他們占領對馬、壹歧、鷹島等島嶼後,沒有及時在上麵安營紮寨,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反而在占領後又在夜間回到戰船上,而且為防止戰船在海上顛簸,竟然將大多數艦船連在一起,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當台風來襲時,他們張皇失措、無處可逃,被刮入大海者不計其數。加上當時忽必烈連年發動戰爭,造成經濟凋敝,屍橫遍野,老百姓生活疾苦,而且元朝實行種族歧視政策,契丹、女真、漢族等地位低下,飽受欺辱,因此民間反戰情緒很高。元朝軍隊中,又組織混雜,既有蒙古人,又有被征服的契丹人、漢人,戰鬥中根本不可能團結一致,而且在發動對日本的戰爭中,忽必烈強令高麗國製造戰船,提供糧食,引起了高麗人民的強烈不滿,所造戰船質量低下。遠征軍中蒙古、漢、高麗等各族將領統帥很難協調一致,各路軍士也無心戀戰,戰鬥力自然大打折扣,並最終導致了兩次遠征的失敗。

西夏遺址黑水城之謎

在我國的北部邊陲,曆史上聞名的居延海南側,有一座城牆保存完好的古城遺址,從城內市井建築的頹垣斷壁可看出昔日街巷的布局,從城外殘存的田畦溝渠可想到當年農業的興盛。這就是有名的黑水城,蒙古語稱作哈拉浩特(意為黑城)。傳說過去黑水城是西夏都城,最後一位君主號稱黑將軍。他英武蓋世,所向無敵,在與漢族爭霸中原時,出師不利,退守孤城。中原大軍久攻不克,見城外額濟納河流貫其間,便以沙袋塞其上流,斷絕城中水源。守城者於城內掘井,至極深而滴水未見。黑將軍被迫全力出戰,未戰前,以所存白金八十餘車連同其他珍寶傾入井中,又親手殺死自己的妻小,以免落入敵手,然後率士卒出戰,終因寡不敵眾戰敗身亡。中原軍隊攻陷黑水城後,大肆搜尋而未能得見寶藏。這一有傳奇色彩的故事與曆史事實相去甚遠,但其中藏寶的傳說卻吸引著不少人。拋開這一傳說,西夏王朝是怎樣曆經興衰的?黑水城真的是西夏的都城嗎?曆史上的黑水之城到底是怎樣被拋棄的?它又有哪些令人歎息的故事呢?

西夏,是一個 800年前在我國西北與宋、遼(金)鼎立 189年曆史的封建王朝,它以黨項族為主體。黨項族,最早居住在今天的西藏、青海、四川等省區的交界地區。在隋末唐初的時候,羌族中的黨項族開始興盛起來,他們以姓氏為部落的名稱,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在黨項族的許多部落中,尤以拓跋氏最為強大。到了唐僖宗時,以黨項族的領袖拓跋思恭鎮壓起義有功,於公元 883年將其晉爵為夏國公,賜皇姓“李”。從此以後,拓跋思恭逐漸形成一支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五代十國時期,他們乘亂擴張勢力範圍,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力量。到了 1038年(夏大慶二年十月十一日),黨項族首領李元昊於都城興慶府南築台受冊,即皇帝位,國號大夏。因其地處西北,又在黃河以西,所以史學家稱之為“西夏”。

“西夏”地方割據政權建立以後,同宋朝時戰時和,1115年,金滅遼。宋室南遷之後,西夏對南宋、金都采取和好政策,並廣泛吸收漢族生產經驗和技術,為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奠定了相當堅實的基礎。當時,盡管形式上西夏必須向宋、遼稱臣納貢,實際上,它已經完全成為西北的一大軍事強國。西夏當時的疆域達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餘裏”,一時形成了宋、遼、夏三國鼎立的局麵。

黑水城始建於 11世紀初,是西夏王朝設在北部邊境的一座重要的軍事城堡,城堡早在西夏王朝正式建國以前就已建成。盡管城市規模較小,但因它是河西走廊通往漠北的必經之路和交通樞紐,所以,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西夏建國後,為了加強這一地區的管理,以防東麵遼國和漠北蒙古的侵入,西夏王朝曾先後調集兩個統軍司來駐守黑水城及整個居延地區。並將大批人口遷到黑水城一帶定居,讓他們在當地屯墾造田、生產糧食,以滿足大批軍民的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