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怪異符號暴露契丹失蹤之謎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長卷中,曾有一個以“镔鐵”自稱的民族,他們就是契丹民族,這個剽悍勇猛、好戰威武的民族,在 200多年的時間裏曾經揮斥長城內外,飲馬黃河。在最強盛時期,曾經雄霸中國北部半壁江山,但令人驚異的是,這樣一個不可一世的民族,自明代以來就集體失蹤了,人們再也聽不到關於他們的消息。契丹人究竟去了哪裏?他們還有沒有後裔?這個失蹤的民族,成為一個誘人的曆史之謎。
據《遼史》記載,遼滅亡後,至少還有兩大部分契丹人留了下來。一部分是契丹末代皇帝的追隨者,另一部分是聚居在遼國南部的契丹人,還有一些散居各地的契丹軍民。黃河流域不斷出土的文物說明有的契丹人被女真人降服,有的向北回遷到契丹的發祥地,也有人和北方其他民族逐漸融合為一體。事實上,在金朝統治時期,契丹人不斷舉行起義。當蒙古族興起後,契丹人紛紛投靠,想借助成吉思汗恢複本民族的地位。這也從側麵證明,到元代初期,契丹人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
那麼,幾百萬契丹人到哪裏去了呢?
有人認為契丹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已經不存在了,契丹人在不同時期、不同曆史條件下,大都融入其他民族之中了。遼亡以後,除一部分契丹人隨耶律大石西遷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東北地區。這些契丹人雖大都與女真、高麗、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還是以集團形式保留著契丹民族的風俗習慣。金、蒙戰爭爆發以後,許多契丹人起事,參加反抗女真人統治的鬥爭。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鎮壓,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這部分契丹人,隨著蒙古人東征西討,也隨之分散到了全國各地。
而隨耶律大石西遷的這部分契丹人,在西遼亡後到今伊朗克爾曼省建立一個起兒漫王朝,俗稱後西遼。雖然這部分契丹人的傳統習俗已不見,被當地民族完全同化了。但他們對西方的影響至今仍在,以致現代俄語和拉丁語一直把中國稱為“契丹”。
也有人認為契丹民族沒有被融合,他們作為一個民族仍然存在。一種說法認為,生活在大興安嶺、嫩江和呼倫貝爾草原交彙處的達斡爾人,就是契丹人的後裔。達斡爾的意思是“原來的地方”,也就是故鄉。幾百年來,達斡爾人就在這裏遊牧,但究竟哪裏才是他們的故鄉?達斡爾人自己不知道,因為他們自己沒有文字,隻能靠口述來傳承曆史,清朝以前的事就沒有人知道了。達斡爾族一直供奉本族菩薩庫烈佛,而庫烈兒是 800多年前契丹北遷首領的名字。據史料記載,遼亡後,這個不肯降金的契丹將領,率領一部分契丹人來到嫩江流域,並按照契丹人的風俗,組織氏族部落定居下來。直到明末清初,根河地帶的達斡爾酋長根鐵木兒還被通古斯人稱為契丹酋長。學者通過比較研究契丹族和達斡爾族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曆史等內容,找到了大量證據證明,達斡爾人是繼承契丹人傳統最多的民族。但這些隻是間接的證據,具體定論尚待進一步的證明。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契丹部落最後遷徙到了雲南地區。他們的根據是,在雲南省施甸縣,發現了一個仍在自己祖先的墳墓上使用契丹文字的特殊族群,統稱“本人”。他們分布在雲南省施甸縣和保山、臨滄、大理、德宏、西雙版納等地,其中以居住在施甸縣的為多。據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雲南民族研究所 1990年以來的調查研究,“本人”的先祖就是當年隨從蒙古軍隊遠征雲南而落籍於此的契丹人。他們曆經元、明、清和中華民國及新中國幾個曆史時期,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契丹民族的文化傳統。他們的體質特征也與當地人明顯不同,長得比較高大。這些人有阿莽蔣、阿莽楊、阿莽李等姓,明清以來已改為蔣、李、趙、何、茶等姓。在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還發現了一本《猛版蔣氏家譜》,其中記載著蔣氏家族的來源:“蔣氏祖先姓耶律氏,名阿保機,創建遼朝,為金所滅。後裔以阿為姓,又改為莽。在元初,隨蒙古軍隊南征有功,授武略將軍之職。明朝洪武年間,因麓川平緬叛有功,分授長官司,並世襲土職。後又經曆數代,改為蔣姓。”這個家譜清晰地記載了猛版蔣氏家族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後裔,及其姓氏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