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在這四種說法中哪一種說法最可靠或比較可靠呢?
我們先來看施耐庵和羅貫中的生平。關於施耐庵,有些人認為並無其人,是別人托名;有人認為是杭州人施惠;有人認為是興化人施彥端。各有各的理由,但又不能令人信服。不過有一點,就是在《靖康稗史》一書上署名編著和作序者的是耐庵。學術界認為,這個耐庵就是施耐庵。也就是說,施耐庵編寫了一部《靖康稗史》,而且這一部書在當時很有名氣,很受歡迎,施耐庵也就成了很有名氣的稗史即小說作家。
關於羅貫中,《水滸傳》最早本子署名為“東原羅貫中編輯”。羅貫中的生平事跡雖不十分清楚,但有幾部作品卻已被學術界認可是他編寫的,如《三國誌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和雜劇劇本《風雲會》。由此可以看出,羅貫中也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小說家。
既然施耐庵和羅貫中都是有名的小說家,這也為他們合作編寫,或者是獨立寫作《水滸傳》這樣一部名著提供了可能。
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最早見於明朝嘉靖年間,第三種說法,首見於萬曆時人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從它們分別出現的時間上比較而言,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無疑要早於第三種說法。但這並不意味著第一種說法和第二種說法比第三種說法可靠。我們知道,羅貫中是《三國演義》的作者。在這一點上,並不存在爭議。而《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小說,在語言形式上完全不同。前者用的是淺近的文言,後者卻出之以通俗的白話。說它們出於同一作者的筆下,實在很難獲得人們的首肯。因此,以第一種說法而論,它恐怕是最不可靠的。
第二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雖然有出現早和出現晚的差別,但它們卻有著共同點:以施耐庵為作者或作者之一,第二種說法,以施耐庵、羅貫中為共同的作者,有一定的道理。但缺憾在於,它沒有交代清楚他們是什麼樣的合作關係。在清代,也有人認為施耐庵寫了前七十回,羅貫中寫了後五十回。但這僅僅是一種憑空的猜測,而且出現的時間太晚:隻有在《水滸傳》一百二十回本、七十一回本流行之後,才有這種說法,因此不足信。
至於第四種說法,隻是說《水滸傳》可能不是羅貫中或施耐庵中的一個人或他們合作寫作的。並不能否定他們寫作的可能性。其實,水滸故事,早有流傳,元雜劇裏便有《梁山泊李逵負荊》的本子,人物刻畫已經很生動。大約羅貫中也曾著過《水滸傳》,而施耐庵是《水滸傳》這一書目的集大成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