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把吳三桂推向多爾袞懷抱?

“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講的是明末清初蘇州名妓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豔”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後來田畹將陳圓圓獻給崇禎。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後被吳三桂納為妾。相傳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遂引清軍入關。詩人吳梅村為她作《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今人普遍認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之時已經投降了清朝。但也有一些人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李自成攻陷北京之後,北方大的政治軍事勢力有三支,分別是李自成農民軍、清王朝和吳三桂明軍,其中吳三桂的力量最弱,而且吳三桂所率明軍被夾在中間,因此吳三桂要麼聯合農民軍抵抗清軍,要麼聯合清軍鎮壓農民軍,由於吳三桂的父親被農民軍關進大牢、愛妾被農民軍的將領劉宗敏霸占,為報此仇,吳三桂選擇了聯合清朝的道路,但這並不能說明他投降了清朝。而且以下幾點也可以作為佐證。

首先,在李自成起義軍攻進北京城之前,吳三桂堅持抗清。明天啟末年吳三桂曾帶二十餘名家丁救其父於四萬滿洲人之中,孝勇之舉遍聞天下,有“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美譽。1641年鬆錦之戰後,明朝在遼東的將士損失殆盡,洪承疇、祖大壽被迫投降,驍將曹變蛟被殺,隻剩下吳三桂一支軍隊在山海關一線英勇抵抗清軍。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吳三桂克服困難,重新組織起一支接近萬人的邊防勁旅。承擔起防守山海關,抵抗清軍的重任。為了打開山海關這道屏障,清廷曾多次派祖大壽和洪承疇等人招降吳三桂。但是吳三桂始終不為所動,堅持抗清。

其次,吳三桂的一係列書信也反映他隻是求援而並沒有投降。為陳圓圓之事吳三桂與農民軍決裂之後,吳三桂就宣揚“周命未改,漢德可思”,“試看赤縣之歸心,仍是朱家之正統”。在寫給多爾袞的求援信中,吳三桂以大明國平西伯自稱,他提出:“我國與大清通好二百餘年,今我無故而遭國難,大清理應助之。 ”“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機,誠難再得之時,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吾朝酬報大清相助,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可以看出,吳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請兵之目的是“滅流寇”,並使明朝得以“中興”,而不是讓清入主中原。多爾袞也說:“你們願為故主複仇,大義可嘉,我領兵前來成全這一美事。先帝(崇禎)時事,在今日不必說,也不忍心說。但昔為敵國,今為一家。我兵進關,若動人一株草、一顆糧,定以軍法處死。你們可以通告大小官員百姓,勿須驚慌。”

吳三桂還提出了多爾袞率兵入關的條件和報答,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權;二是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以南歸大明,兩國通好,互不侵犯;三是,清兵入北京,但不得侵犯明曆朝皇帝陵寢,也不得傷害百姓。如果多爾袞不同意,那麼他隻有自己拚死一戰。山海關戰後,吳三桂又到處散發傳單,大造複辟輿論,他提出“約自成回軍,速離京城,吾將奉太子即位”,又“傳帖至今,言義兵不日入城,凡我臣民為先帝服喪,整備迎候東宮”。老謀深算的多爾袞擔心吳三桂入城後擁立新君萬民歸附,自己則成了客人,於是“命其西行追賊”。吳三桂因其勢力太弱,不敢與多爾袞決裂,隻得聽從了多爾袞。後來,吳三桂對清朝的反叛似乎也可證明吳三桂未降。

但是,也有人認為清兵入關之時,已經以對待降將的態度來對待吳三桂,而且吳三桂入關後的所作所為也表明他已真心降清,吳三桂雖然打著為明王朝複仇的旗號引清入關,但是卻拒絕了南明政權的拉攏。《明季稗史彙編》記錄:福王的侍郎左懋第“謁三桂,出銀幣且致福藩意”時,吳三桂說“時勢如此,我何敢受賜,唯有閉門束甲以俟後命耳”。之後的幾個南明政權統治者也都拉攏過吳三桂,可是他始終沒有表態。相反,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吳三桂被清廷任命為“平西大將軍”,出兵貴州征討李定國擁戴的桂王政權。桂王政權由於不敵清軍而節節敗退至昆明。當時南明政權內部派係林立,永曆帝無力解決殘明勢力與李定國等大西軍的矛盾,更無力消除大西軍內部的爭鬥,被吳三桂的數十萬大軍逼逃至緬甸境內。吳三桂陳兵緬甸邊境,威逼緬王交出永曆帝,帶回昆明。永曆帝父子被押回昆明後,關在篦子坡頭金禪寺內,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吳三桂為斷絕後患,斷絕尚有兵力的李定國以永曆帝為號召來反清,與他對抗,在金禪寺裏用弓弦勒死永曆帝父子。至此,朱明王朝徹底滅亡。

可以看出,不管當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是基於何種考慮,在清廷取得了北京政權後,吳三桂倒向清廷的懷抱是不爭的事實,而前明政權這個幌子也已經被他徹底扔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