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事情,打著效忠皇上的旗號,自然不容易被人發現,即使被發現,也沒有人敢說三道四,和珅認準了這樣一條經驗:隻要討得皇帝歡心,其他什麼都好辦,哪怕是犯了什麼過失或是順便也給自己摟錢,皇帝也不會在意。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89歲的乾隆壽終正寢,和珅的靠山倒了。嘉慶即位後不久,就將和珅革職查辦,和珅的家產值白銀 8億兩,是清王朝十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嘉慶帝本要將和珅淩遲處死,但由於作為和珅兒媳婦的和孝公主求情,並且參考了董誥、劉墉諸大臣的建議,改為賜和珅獄中自盡。為避免政壇風波,嘉慶帝宣布對能棄惡從善的和珅餘黨一律免於追究。經查抄,和珅財產的三分之一,價值二億二千三百萬兩白銀,玉器珠寶、西洋奇器無法勝數,有些珍品比皇宮甚之。民間諺語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東太後慈安暴卒因幹涉慈禧私情?

東太後也就是慈安太後,是清代鹹豐皇帝之妻。1861年,鹹豐帝死後不久,年方 6歲的載淳繼承了皇位,年號祺祥。尊奉剛滿 25歲的鹹豐皇後鈕祜祿氏為慈安皇太後,生母葉赫那拉氏為慈禧皇太後。也就是後人所稱的東太後和西太後。

鹹豐帝去世之前,曾設定了一套兩太後與大臣們互相牽製的製度,但是為了能夠獨攬大權,慈禧與恭親王奕定計,發動祺祥政變,處死了肅順等人,奪取了清王朝的最高權力。表麵上,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後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可是到了 1881年,年僅 45歲,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太後突然暴斃宮中,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

一人獨裁。

慈安太後“體氣素稱強健”(孔孝恩、丁琪著《光緒傳》),而當時西太後慈禧正病臥在床。所以聽到噩耗,很多朝臣都以為是“西邊出事”了,等得知結果後驚詫不已。許多官員提出懷疑,尤其是左宗棠,立即大喊有鬼。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記》中記載說:“則昨日(初十日)五方皆在,晨方天麻、膽星,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按無藥,雲頭腦混亂,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雲雲;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天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仙逝雲雲……嗚呼奇哉!”僅 12小時便由發病至死,豈不“奇哉”?據說,慈安太後在暴卒的當天還曾經視朝。而當時大學士左宗棠、尚書王文韶、協辦大學士李鴻藻等覲見慈安,都見慈安麵無病狀,僅是兩頰微紅,猶如醉色,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午後軍機諸臣退,內廷忽傳孝貞太後駕崩,命樞府諸人速進議,大臣驚詫不已。

對慈安太後突然死亡的原因,在當時及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 200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起疑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慈安太後自殺而死。據《清稗類鈔》記載,祺祥政變之後,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執掌朝廷的大權。慈安因為天性平和,不喜歡多問政事,所以朝政實際上是處於慈禧太後一人的控製之下。但有一次,慈禧太後突然得了重病,不能處理政事。慈安太後便代替慈禧獨自處理了一段朝政。但權力欲極強的慈禧太後,以為慈安太後這是要奪取自己手中的權力。便說慈安“誣以賄賣囑托,幹預朝政,語頗激”,致使慈安氣憤異常,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然而民間流傳最盛的是慈禧毒殺慈安。對於慈禧毒死慈安的原因,又有幾個版本。

一個版本是說鹹豐帝臨死前,曾交給慈安太後一道密諭,要她好好約束葉赫那拉氏。慈禧聽說後,行為便不太敢張狂。光緒朝時候,慈禧再度垂簾,慈安對政治有倦怠意,不多過問政事,有時甚至不出來垂簾攝政,慈禧更加縱恣無度。

她一人召見廷臣,有事竟不複稟慈安,慈安太後內心多有不平。光緒七年發生了慈禧小產之事。慈安知慈禧失德,對慈禧加以規勸,讓她保全皇家體麵。並出示文宗遺詔,給慈禧看。慈禧看後,麵色頓變,慚愧不已。慈安見慈禧有真心悔過之心,索要過函文,隨即於燈燭上燒了。慈禧又是羞慚又是憤怒。此後不久的一天,慈安正在荷塘邊看金魚,突然,慈禧身邊的太監李蓮英送來一盒點心。並說:“這種點心,西佛爺覺得好吃,不肯獨用,送一點給東佛爺嚐嚐。”慈安聽了很高興,當即嚐了一塊。誰知這天夜裏慈安便暴病身亡了。這離慈安接見軍機大臣才不過幾個鍾頭的時間。更為奇怪的是慈安太後死後,並沒有按照製度,先召軍機大臣前來,並由軍機大臣檢查方藥。也沒讓慈安的家人進宮驗視。而是暴斃之後接著就收殮入棺了。所以人們推測是慈禧在點心中下毒,毒死了慈安太後。怕別人知曉,才會這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