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種說法是光緒皇帝並不是被謀殺的,而有可能是死於遺精過度。學者們通過分析檔案館所藏的清宮脈案中光緒皇帝的病案,發現光緒皇帝自幼多病,且有長期遺精病史,身體素質甚差。光緒帝自己所寫的“病原”中也說:“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泄之時,冬天較甚……腿膝足踝永遠發涼……稍感風涼則必頭疼體……其耳鳴腦響亦將近十年……腰腿肩背沉……此病亦有十二三年矣”。光緒帝成年以後,依然是經常的生病,據光緒二十五年正月初二日的“脈案”記載:“皇上脈息左寸關沉弦稍數,右寸關沉滑而數,兩尺細弱,沉取尤甚。麵色青黃而滯,左鼻孔內腫痛漸消,幹燥稍減,時或涕見黑絲……進膳不香,消化不快,精神欠佳,肢體倦怠……下部潮濕寒涼,大便燥結,小水頻數,時或艱嗇不利等症。本由稟賦虛弱,心脾久虛,肝陰不足,虛火上浮,炎及肺金,木燥風生而動胃火使然。”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初九,禦醫曹元恒在《脈案》中寫道:皇上肝腎陰虛,脾陽不足,氣血虧損,病勢十分嚴重。看來光緒皇帝的病並非是一日所得,而是從小就留下了病根子,並逐漸變得越來越嚴重。據曾經為光緒皇帝看過病的江蘇名醫杜鍾駿說:“我此次進京,滿以為能夠治好皇上的病,博得微名。今天看來,徒勞無益。不求有功,隻求不出差錯。”由此可見,其實醫生們料定光緒的病早已是不治之症。並非是野史上所說的光緒帝平時沒有得病的跡象,突然暴死。按照脈案的記載,光緒皇帝應該是久病而死。

2008年 11月,在用法醫學的方法曆時 5年研究之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在北京舉行清光緒帝死因研究工作報告會,正式宣布其死於急性砒霜中毒。科學家在對光緒皇帝的遺留頭發進行化驗後發現光緒頭發有兩處砷含量明顯異常,最高值竟是普通人的 2404倍。為了驗證光緒的頭發砷含量是否確屬異常,研究人員分別提取了隆裕皇後、一名清代草料官以及當代人的頭發樣本分別進行同時代、同性別、同環境發砷檢測。結果表明,光緒的幾處頭發截段中砷含量不僅遠高於當代人,也分別是隆裕皇後的 261倍和清代草料官的 132倍,確屬中毒。而且研究也證明,光緒皇帝屬於急性砷化物中毒。

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光緒身上的三件內衣均不同程度地腐爛,胃區、係帶、領肩處含砷量都高於其他部位,從屍體特殊部位看,衣物上掉落的殘渣(胃腸內容物)的含砷量極高。這說明,大量的砷化物曾存留於光緒屍體的胃腹內,並在屍體腐敗過程中向外多角度擴散。那麼置光緒於死地的究竟是何種砷化物,其總量又是多少呢?為此,研究人員用小白鼠做模擬實驗,發現光緒頭發、衣物等遺物上的砷化物由砒霜生成。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光緒死前攝入的是砒霜。

研究人員測算發現,僅光緒頭發殘渣和一件衣物及殘渣中的砒霜含量就高達約 2015毫克,而正常人口服砒霜 60~ 200毫克就會中毒身亡。至此,研究人員終於解開了光緒死亡的謎團——光緒係砒霜中毒死亡。

至於是誰在幕後主使了這件事,那或許隻有當事者本人才知道了,而光緒皇帝和我們一樣,永遠不知道是誰如此心狠手辣地在背後向他下了手……

曾國藩手握雄兵百萬為何不稱帝?

曾國藩,字伯涵,號滌生。1811年出生於湖南省雙峰縣井字鎮荷葉塘的一個豪門地主家庭。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並與歐陽滄溟之女成婚,踏上了人生的一大台階。曾國藩剛 28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之後,他一步一階地踏上仕途之路,並成為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門生。在京十多年間,他先後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士,文淵閣直閣事,內閣學士,稽察中書科事務,禮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曾國藩就是沿著這條仕途之道,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但曾國藩並非一路官運亨通。在鹹豐元年(1851年),誌得意滿的他上書《敬陳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諫諷鹹豐皇帝處理政事流於瑣碎、文飾與驕矜之風,皇帝氣得把奏章甩到地上,曾國藩差一點被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