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說法流傳已久,但是在 1965年北京進行城市建設時,得到了否定。當年,北京修建一號地鐵時,這處“公主墳”墓園是必經之地。經文物部門挖掘考證,該墓埋葬的並不是清朝唯一的漢族公主孔四貞,而是清代嘉慶皇帝的兩位公主,即嘉慶的三女兒莊敬和碩公主與四女兒莊靜固倫公主。也就是說,位於北京長安街延長線複興路與西三環交彙處的這處最有名的北京公主墳裏葬的就是清朝真公主。

由於清政權建立者是滿族,清朝的公主名稱也與漢族不同。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1636年)開始仿效明製,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後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固倫”滿語意為天下、國家、尊貴、高雅;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後的養女,稱“和碩公主”。“和碩”,滿語,意為一方。“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

考古學者發現,公主墳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莊敬和碩公主,嘉慶帝第三女,母嘉親王側妃劉佳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十七日生。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嫁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索特納木多布濟,受封莊敬和碩公主。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十二日去世,年 31歲。她沒有為丈夫生下兒女,過繼了一個養子,就是後來著名的一代豪傑僧格林沁親王。

西邊葬的是莊靜固倫公主,莊靜固倫公主,為嘉慶第四女,為孝淑睿皇後喜塔臘所生,生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七月九日。嘉慶七年(1802年)封為莊靜固倫公主,她於嘉慶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五月卒,年 28歲。兩位公主均死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前後相距僅兩個月,因此葬在了一起。據《文史資料選輯》、《北京名勝古跡辭典》記載,經文物部門考古挖掘發現,該墓雖被人盜過,但墓穴內仍存有蒙古刀、兵器、珠寶、絲綢、懷表(清代中期才有懷表產品)等。曆史文物證實,這裏埋葬的正是莊敬與莊靜兩位真公主,而不是賜封的漢族公主孔四貞。

至於孔四貞的墓地到底在哪裏呢?這仍是個謎。如今,公主墳早已沒有墳墓,到處都是現代都市的氣息,叫賣聲、汽車聲、建築聲壓倒一切。這裏的名字屬於曆史,或許這也是老北京尊重過去,保留文化底蘊的獨特形式吧!

光緒帝為何比慈禧早一天死去?

光緒皇帝載湉生於 1871年 8月 14日,卒於 1908年 11月 14日,在位 34年,享年 38歲。載湉是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後的外甥、內侄。登基時隻有 4歲,由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光緒 16歲時親政。親政期間內試圖改革,任用康有為變法維新,最終不敵守舊派及其後台慈禧太後,被軟禁瀛台,整整過了 10年的幽禁生活。1908年 11月 14日傍晚,光緒皇帝駕崩。就在光緒死去的第二天下午(隻相差 20小時),他的母後及政敵、操縱晚清政權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慈禧太後也死在中南海儀鸞殿內,終年 74歲。人們普遍認為,年紀輕輕的光緒反而死在 74歲的慈禧前麵,而且隻差一天,這不是巧合,而是處心積慮的謀害。

有人認為是慈禧太後害死了光緒皇帝。在惲毓鼎的《崇陵傳信錄》以及徐珂編寫的《清稗類鈔》中就是持這種觀點。光緒皇帝從小就在慈禧的淫威下長大。光緒長大之後,也沒有什麼自由,雖然名義上是個皇帝,但實際上朝政都把持在慈禧太後的手中,自己根本不能做主。百日維新又使得他與慈禧的關係更加惡化,以至於被軟禁起來。慈禧在臨死之前,自知自己將要不行了,害怕光緒帝在她死後會重掌朝政。於是,便下詔安排好嗣君後,派人將光緒帝害死。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是害死光緒皇帝的是李蓮英而不是慈禧。英國人濮蘭德·白克好司的《慈禧外傳》和德齡的《瀛台泣血記》等書,認為清宮大太監李蓮英等人,平日裏仗著主子慈禧的權勢,經常中傷和愚弄光緒,他們怕慈禧死後光緒重新掌權,對自己不利,就先下毒手,在慈禧將死之前,先把光緒害死。

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一書則認為是袁世凱毒死光緒。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談到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時,辜負了光緒帝的信任,在關鍵時刻出賣了皇上。又說:袁世凱擔心一旦慈禧太後死去,光緒決不會輕饒他,所以就借進藥的機會,暗中下了毒,將光緒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