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監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

李蓮英原名李英泰,字靈傑。祖籍浙江紹興,明末清初其先人流落山東,後來移居直隸河間府大城縣。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李英泰出生。父名李玉,是個修鞋匠,家境極為貧困,在家鄉無以為生,全家輾轉進京,仍以修鞋為業。李蓮英小時候常幫助父親削切皮頭,所以人們都叫他“皮削李”。根據李蓮英的墓誌銘記載,他“年九歲入內廷充役使”。清宮檔案的記載也證明,李蓮英是於鹹豐七年十月十一日由鄭親王端華府送進皇宮當太監的,但年齡是 13歲。也許李蓮英在淨了身之後,沒有直接到皇宮當差,而是在王府當了幾年的差,才被鄭親王送進皇宮的。

李蓮英入宮後的名字叫李進喜,他進宮 14年的時候才由慈禧太後起名蓮英。李蓮英入宮之時,正值太監安德海被慈禧太後寵愛,紅得發紫。後來,安德海因少年得誌,過分張狂,終於以“違背祖製,擅離京師”的罪名,在同治八年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砍了腦袋。這件事使李蓮英得到了深刻的教訓。他是一個十分聰明乖巧的人,很快就明白了應該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之間的關係。李蓮英不僅學會了揣摩主子的脾氣和愛好,能夠千方百計地討主子的歡喜,同時還能時時處處謹慎小心。正像墓誌銘中說的那樣:“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嚐稍懈。”

李蓮英的心計使得他在年僅 26歲的時候開始任儲秀宮的掌案首領大太監。這個職務一般需要進宮服役 30年才有資格擔任,可是李蓮英這時候進宮剛滿 13年。光緒五年,李蓮英出任儲秀宮四品花翎總管。隨著他的主子慈禧太後日益大權獨攬,他的聲望地位也一天天變得顯赫起來。李蓮英 31歲時,已經可以和敬事房的大總管也就是清宮太監的總頭目平起平坐了。而到了光緒二十年,46歲的李蓮英被賞戴二品頂戴花翎。清朝的二品文官,級別大概相當於今天的副部長。對太監來說,二品頂戴隻是一種榮譽的象征。雖然如此,李蓮英還是在太監中創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先例。因為早在雍正時期,雍正皇帝規定太監的品級以四品為限,不能再高出這個等級。李蓮英就這樣成為慈禧太後麵前的大紅人。

由於李蓮英很會做事,因此,慈禧太後身邊的太監幾十年來換了好幾批,唯獨李蓮英她舍不得換。李蓮英不僅在慈禧太後麵前極力表現,他也不放過機會去討好光緒皇帝。因為他深知慈禧太後已經年邁,光緒皇帝雖然有病,但畢竟年輕,如果沒有意外情況出現,慈禧太後死在光緒皇帝之前是必然的。李蓮英這樣精明刁滑,對於他來說,兩麵討好,八麵玲瓏的做法,是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和自我保全的一種策略。

參與過維新變法的晚清文人王照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炎涼世態不堪論,蔑主惟知太後尊。丙夜垂裳恭待旦,膝前嗚咽老黃門。”詩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時,慈禧率光緒和文武百官出逃後,第二年準備回京。他們走到保定住下。太後睡覺的地方,被褥鋪陳都很華美,李蓮英住的地方稍差一點,但也很不錯。而光緒皇帝睡覺的地方卻很淒慘。李蓮英侍候慈禧太後睡下後前來探望,見光緒在燈前枯坐,一問才知道他竟然鋪的蓋的都沒有,時值隆冬季節,根本無法睡覺。李蓮英看到這個情況跪下抱著光緒的腿,痛哭說:“奴才們罪該萬死!”並且把自己的被褥抱過來讓光緒使用。光緒回到北京以後,回憶西逃的苦楚,就曾經說:“若無李諳達,我活不到今天。”

據說,戊戌變法後,李蓮英出言謹慎,沒有鮮明地表態站在慈禧一邊。雖然沒有讓慈禧懷疑他的忠誠,但從此感情上有些疏遠了。所以李蓮英的墓誌銘上寫道:結束西逃回到北京後,李蓮英“自思可告之無罪,已萌退誌”。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慈禧死後,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便悄然消失了。對於他的下落至今仍然是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