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隋朝大地流傳著一種病,“叛亂“。“叛亂“這種病在王朝末年很盛行,殺傷程度甚至比霍亂還要凶猛,這一年巴陵郡的一群士兵也染上了這種病。校尉董景珍、雷世猛,初級軍官鄭文秀、許玄徹、萬瓚、徐德基、郭華、張繡等人也想學翟讓、李密起義,他們也想在隋朝的大蛋糕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經過大家協商,眾人準備推舉校尉董景珍為首領,沒想到董景珍卻拒絕了。不過在董景珍拒絕的同時,他又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羅川令蕭銑。董景珍說:“我出身卑微,就算打著旗號大家也肯定不願意追隨。要是想找個領導者,那必須是眾望所歸的人。我看羅川縣令蕭銑不錯。又是梁朝皇室血脈,為人寬厚,有幾分梁武帝的風範。我又聽說皇帝想要重用蕭銑,而且隋朝的官階稱呼,都帶有梁國的影子,這是蕭家欲要發達的意思。今天請他做我們的領導者,既順應天命,又順應人命。“董景珍的話一半是實話,一半是忽悠。
然而眾人還是相信了董景珍的話,他們同樣認為具有皇親國戚血脈的蕭銑是個不錯的領袖人選。蕭銑接受大家推舉的過程其實很有傳奇色彩,這個過程也昭示著一個王朝末年的無序。董景珍向蕭銑傳遞了擁立之意後,蕭銑的皇親國戚血統瞬間就在體內產生了作用。在他看來,南梁雖小,可也是一國。當初隋文帝貪圖南梁國土滅了梁國,實在不講究。所以蕭銑這種流淌著梁國皇族血液的後人一定要想方設法為祖宗雪恥。隋朝大亂,正是天賜良機。複國念頭既起,蕭銑立刻著手招兵買馬,幾天下來聚集了幾千人。不過這幾千人是他以隋朝羅川令的身份招募的,用途是防範流竄的賊寇。說賊寇,賊寇就來。常在潁川流竄的賊寇首領沈柳生率領人馬流竄到羅川地麵,蕭銑習慣性的與沈柳生交了一次手,結果首戰不利。被推為“首領“之後,蕭銑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走勢,是作為隋朝的羅川令堅持到底呢,還是以前朝皇族的身份複辟呢?通過比較,蕭銑發現,隋朝這個名頭已經高度貶值了。以前“尊隋“是流行口號,現在“反隋“才是主流。
既然如此,還是放棄隋朝的名號,自立門戶吧。蕭銑因謂其說:“嶽州的豪傑們第一次討論起義的大事,並且奉我為主。現在朝廷殘暴,天下都叛亂了。就算我一個人想保住隋朝也肯定不行的。況且我的先人在這裏建國,要是按照先人祖輩的意思,我一定得建立起梁國。“屬下什麼反應呢?眾皆大悅。由此可見,王朝末年“反“比“尊“更有號召力。從這一天起,隋煬帝楊廣的內侄蕭銑開始自稱梁公,改隋服色,建梁旗幟。僅僅五天,前來歸附的已達數萬人。搞笑的是,蕭銑改服換旗之後,他與賊帥沈柳生的交戰就再也進行不下去了。為什麼呢?因為蕭銑的立場已經變了。以前蕭銑尊隋,沈柳生反隋,因此兩人要交戰,現在蕭銑也反隋了,死敵已經變成了同盟軍。經過盤算,沈柳生決定率眾歸附蕭銑,因此他被蕭銑任命為車騎大將軍,跟隨蕭銑一起去接收巴陵郡(嶽陽--董景珍等人占據的城池)。從這一刻起,蕭銑走上了自立為王的道路,一個前朝的皇親貴族從此懷著複國的夢想走上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