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向貓發出了求救信,如果是你,你信嗎?李世民信,我也信!向李世民發出求救信的居然是阿史那咄苾的侄子、親密戰友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苾,阿史那什缽苾為什麼要向李世民發求救信呢?因為他在他叔叔的手下快活不下去了。原本在東突厥汗國,阿史那咄苾是大可汗,是整個汗國都認可的大可汗。而阿史那什缽苾在幽州以北設立王庭稱小可汗,管理汗國東方的領土。東突厥的政治體係有一點鬆散聯邦的味道,大可汗是名義上的最高首領,而小可汗則是接受大可汗領導的區域首領。隻不過大可汗與小可汗的關係並非中原政權那種嚴格的上下級關係而已。本來突利可汗在幽州以北設立王庭的日子過的很舒服,沒想到隨著頡利可汗威信日益掃地,他的日子也不好過了。突利可汗治下原本也有奚等數十個部落受他管理,然而隨著東突厥汗國日薄西山,這些部落紛紛投入了蒸蒸日上的唐朝懷抱。如此以來,頡利可汗自然對突利可汗非常惱火,因為部落流失就意味著賦稅流失,收入減少,等於斷了財路,頡利可汗當然要大動肝火。
這些部落剛流失,薛延陀部落和回紇部落就開始向頡利可汗發難,頡利可汗派出侄子阿史那欲穀率領十萬大軍結果被回紇部落打的滿地找牙。不甘心失敗的頡利可汗再次派出突利可汗進行討伐,沒想到突利可汗這個侄子跟阿史那欲穀一樣,又被回紇部落打的狼狽不堪,最後隻剩突利可汗一人騎馬逃出了戰場,其餘手下不是陣亡,就是被俘虜。這讓氣火攻心的頡利可汗火上加火。火爆脾氣的頡利可汗盛怒之下將不爭氣的侄子突利可汗關押了十幾天,還動不動拿皮鞭抽打解氣。十幾天下來頡利可汗的氣解了,突利可汗的心卻動了,他再也不想跟隨這樣的大可汗,他再也不想認這樣的叔叔。隨後的幾個月,頡利可汗依照慣例向突利可汗征兵,而突利可汗卻不動聲色跟他裝起了糊塗,既不回絕,也不應征,就讓頡利可汗自討沒趣,下不來台。而私下裏,突利可汗加強了與結盟兄弟李世民的聯係,在給李世民的信中他居然說:想去長安朝見。突利可汗與李世民結為兄弟是在公元624年八月,當時頡利可汗和突利可汗聯合進軍到了五隴阪(今陝西彬縣)。
早就知曉東突厥並非鐵板一塊的李世民與突利可汗取得了聯係,利用其叔侄二人的相互猜忌趁機與突利可汗結成了兄弟。隨後頡利可汗得知二人背著自己結為兄弟便對侄子突利可汗不再信任,聯合作戰無從談起,十幾萬聯合大軍被李世民的結拜給瓦解了。現在結拜兄弟的信送到了長安,李世民喜不自勝。在他看來,這是大唐國力強盛的標誌,東突厥的小可汗要向大唐皇帝求援了,這在以前不敢想象。好事總是一件連著一件,就在李世民還在為上一封信喜悅的同時,突利可汗的又一封信到了。這封信的口氣比上一封信更加謙卑,更加迫切,因為他已經遭到了頡利可汗的攻擊,處境非常糟糕。看完信,李世民有些為難,與突利可汗他有兄弟之約,兄弟有難不可不救;而與頡利可汗,他又有渭水盟誓在先,究竟怎麼辦呢?李世民一時拿不定主意,兵部尚書杜如晦站了出來,說道:“東突厥不講信義,早晚會反叛的。現在不趁著他們混亂收拾他們,將來後悔的是我們。“顯然杜如晦不讚成遵守所謂的“渭水盟誓“,既然東突厥內亂,那麼何不趁亂出兵?杜如晦的話是對的,李世民的心裏也是這麼想的,不過在他看來東突厥的亂還沒有到極點,不著急,我們還可以再等一等。
李世民沒有給突利可汗答複,也沒有與頡利可汗翻臉。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而敵人和朋友其實是可以不斷轉換的。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四月二十日,一個部落從敵人變成了朋友,這個部落是原本歸順東突厥的契丹部落。這一天契丹部落正式歸順唐朝,敵人也就變成了朋友。契丹部落的背叛讓頡利可汗非常惱火,他實在不願意看到歸順的部落一個個離他而去,因此派出使節與李世民來談一筆交易:唐朝把契丹部落交給東突厥處置,東突厥將唐朝痛恨的梁師都交給唐朝處置。點對點的物物交換,用梁師都換契丹部落,聽上去還不錯,然而這筆交易還是讓李世民否決了。契丹與突厥是兩個種族,突厥憑什麼要回契丹。至於梁師都,他隻不過是大唐鍋裏的一條魚,抓住他,隻是時間問題。後來的事實證明,頡利可汗的換貨合同確實是不成立的,因為李世民略施小計就征服了梁師都,壓根用不著跟頡利可汗交換。說起來,唐朝惦記梁師都不是一天兩天了,唐朝的士兵想死梁師都了。要說這個局麵還是梁師都自己造成的,他自從造反那天起就寄居在東突厥的屋簷下。曆次東突厥入侵中原,都少不了梁師都這個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