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一個在天,一個在地(2 / 2)

在頡利可汗被送往長安的同時,他的叔叔、小可汗阿史那蘇尼失率眾歸順唐朝,自此瀚海沙漠以南再無敵蹤。貞觀四年四月三日注定要寫進大唐的曆史。這一天李世民登順天樓接受東突厥的投降,此時距離“渭水盟誓“僅僅四年。四年,李世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將東突厥踩在自己的腳下,讓頡利滿地找牙。和平從來靠的不是乞討,靠的是背後的實力。看著已經淪為階下囚的頡利可汗,李世民不禁感慨萬分。從老爹起兵開始,大唐一直生活在東突厥的刀鋒之下。如今形勢逆轉,東突厥的可汗成了自己的階下囚,今非昔比。當然勝者李世民沒有放過羞辱頡利可汗的機會,對於中原政權的皇帝而言,這種麵對麵居高臨下羞辱外族可汗的機會實在太少了,花多少錢都買不到。李世民指著頡利可汗,曆數他的五大罪:放情縱欲,荒淫殘暴,罪狀一;結盟大唐,又不斷騷擾,罪狀二;自恃強大,喜愛戰爭,白骨遍地,不能安葬,罪狀三;踐踏大唐莊稼,掠奪大唐子民,罪狀四;既蒙大唐赦免,又拖延入朝時間,罪狀五。五大罪數落完,總結陳詞:死去。說完五大罪,李世民話鋒一轉,說道:“念及渭水盟誓之後你不再有大舉進犯,饒你不死。

“這就給了頡利可汗一個台階,一個勉強活下去的台階。有些人死了,但還活著;有些人活著,但已經死了。在唐朝刀鋒下延續生命的頡利可汗自此成了活死人,從被俘到最終去世他的心中隻有兩個字:憋屈。莫可名狀,無可奈何,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貞觀八年正月十日,頡利可汗鬱鬱而終。東突厥覆滅,殘餘部落有的投奔薛延陀汗國,有的投奔西域。而向唐朝投降的有十餘萬人,如何安置這十餘萬人呢?這是一個問題。安置得當,這些人會成為大唐子民。安置失當,這些人就是大唐的定時炸彈。基於這個安置難題,李世民的大臣們意見分歧很大。有人主張把這些人化整為零,分散到全國各地,讓他們原來的地盤成為千裏無人區。有人則主張把這些人安置在河套以北。此時中書令溫彥博站了出來,說道:“化整為零,遷移內地,違背人性,不是上策。最好依照東漢時將匈奴人安置在邊塞之內的方法,維持他們原有的部落編製,尊重他們的風俗習慣,讓他們在邊塞開墾土地,作為中原的屏障,如此最好。““我不同意。戎狄之人都是人麵獸心!“說這狠話的不是別人,正是聲名赫赫的魏征。

說起來,魏征這個人能力是不足的,眼光是不長的,脾氣是不小的,勇氣卻是裝的,這一點我們在後麵的章節裏再說。其實魏征的觀點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他的依據是西晉初年司馬炎處理胡族不當結果導致五胡亂華,導致中原政權長達數百年孱弱不堪。然而魏征的觀點又是陳舊的。此時的大唐已經不是數百年前的西晉,五胡亂華其實不是胡族太有本事,而是因為西晉太沒有本事。如今的唐朝已經走上軌道,孱弱的西晉怎麼能跟強盛的唐朝同日而語。盡管李世民很重視魏征的意見,然而這一次李世民接受了溫彥博的建議。

在突利可汗故地設置順州、化州等四個都督府,在頡利可汗故地設置定襄、雲中設立六個州,兩個都督府。以這些州和都督府直接統禦東突厥部眾。與此同時,李世民大封東突厥原屬將軍。封突利可汗為順州都督,封頡利可汗的叔叔阿史那尼失為懷德郡王,封頡利可汗的忠誠部屬阿史那思摩為懷化郡王,封阿史那大奈為豐州都督。其他歸降突厥酋長全部晉封中郎將,在政府各職能部門安置。五品以上官員中,突厥人有一百多人,占到所有官員的半數,而定居長安的突厥人更是達到了一萬家之多。比大地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廣闊的是人的胸懷。如果說宰相的肚子能撐船,那麼李世民的肚子能跑幾艘航空母艦。(後來的事實證明,李世民的胸懷也是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