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穀渾,這個小國有點渾。說起吐穀渾,這個小國與中原政權的淵源太長了,這個小國自從建立之日起就跟中原政權糾纏不清。他們對付中原政權的方法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概括起來十個字,“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別看這十個字很簡單,但對吐穀渾很實用。隋大業五年(公元610年),楊廣采用狗咬狗的方法命令鐵勒汗國將吐穀渾打得大敗,隨後吐穀渾向隋投降。由於前往受降的宇文述陣容過於強大,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害怕對自己不利轉而率軍逃跑不再投降,結果又被宇文述一頓痛打。然而,吐穀渾的生存能力太強了,隨後楊廣集合四路大軍對吐穀渾可汗慕容伏允進行圍剿。結果又讓慕容伏允從縫隙中鑽了出去,不過老家已經回不去了,因為楊廣已經將吐穀渾故地設立成西海、河源等四郡,並安排全國罪犯集中到這裏參與大開發。已經沒有立錐之地的慕容伏允從此過上了流浪生活。都說野百合也有春天,其實吐穀渾同樣有春天。幾年之後,隋朝天下大亂,無暇西顧,慕容伏允重新回到故地,重打鑼鼓新開張,正式重裝營業。一轉眼,又過去了很多年。
在這期間,隋朝滅亡,唐朝興立,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慕容伏允接連送走了兩茬皇帝,這第三茬就迎來了李世民。常言說,人都是會變的,可這句話用在慕容伏允身上就不合適,這個老家夥,這麼多年過去了,風格居然一點都沒有改變。對於唐朝,慕容伏允的方法與對付隋朝的方法一樣: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一手抓上貢,一手抓騷擾,兩不耽誤。貞觀初年,慕容伏允先派使節到唐朝進貢,言辭極其謙卑,態度極其誠懇,順服的樣子很招人疼。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進貢的使節還沒有回去,慕容伏允的部隊已經對唐朝的鄯州地區(今青海省樂都縣)發動了攻擊,一番劫掠之後揚長而去。一手上貢,一手騷擾,到底唱的是哪出啊?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呢?很快李世民的欽差來到了吐穀渾,對慕容伏允進行質問,然而這個時候慕容伏允又恢複了乖孩子的麵目,眼淚汪汪地指著天向欽差表示:誤會,絕對是誤會。當然,這套騙鬼的話已經沒有人信了。不過信不信由你,說不說由他,反正嘴長在他鼻子下麵。
對於李世民命他到長安晉見的征召,慕容伏允眼珠一轉,又開始忽悠:“我是真想去,我又真去不了,我有病,真的有病!“小滑頭他爹,老滑頭。本著忽悠到底的原則,老滑頭慕容伏允又讓欽差給李世民帶了個話:請賜公主給兒子慕容尊王配婚,現在皮球踢給了李世民,看你接不接招。接招,李世民焉能不接招。李世民也提出一個要求:讓你兒子慕容尊王親自到長安迎親。皮球再次踢回給慕容伏允,老滑頭,接招吧。這一次老滑頭不接招了,索性沒收皮球不跟李世民玩了。讓兒子到長安迎親,這分明是要拿我兒子當人質,春秋戰國時這一招都玩濫了,豬才上這個當呢。皮球踢了半天,親沒提成,兩家的關係又冷了下來。老驥伏櫪的慕容伏允是注定不會消停的,就在求親計劃破產之後不久,吐穀渾的軍隊又一次出動了。這一次攻擊的是蘭州和廓州(今青海省化隆縣),又是一次目標明確的搶劫,越老越不要臉了。此時老不要臉的慕容伏允其實已經老邁,汗國的實權落到受他寵信的高級幕僚天柱王手中。正是在天柱王的策動下,吐穀渾不斷騷擾唐朝邊界,劫掠不斷。
即使李世民先後十次派使節交涉,吐穀渾依然我行我素,照搶不誤,吃了秤砣。貞觀八年六月,李世民決定把慕容伏允吃下的秤砣摳出來,是時候給他點顏色看看了,省得他老跟唐朝裝色盲加流氓。李世民任命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為西海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將軍樊興為赤水道行軍總管,分別率軍攻擊吐穀渾。四個月後,段誌玄對吐穀渾發起攻擊,大敗吐穀渾軍。連續追殺八百餘裏,直到距離青海湖三十裏處收兵。在段誌玄的追殺下,吐穀渾軍民驅趕馬匹牛羊四散逃竄,狼狽不堪。然而,一場大勝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段誌玄的大勝隻是短暫地打擊了吐穀渾的囂張氣焰,而善於折騰的慕容伏允卻在這次大戰中毫發無傷,隻要這個人還在,對唐朝的騷擾就不會停止。果不其然,僅僅消停了一個月,吐穀渾的折騰又開始了,十一月十九日,吐穀渾軍隊攻擊唐朝涼州(今甘肅武威)。顯然,僅僅派段誌玄領銜進行小規模是不行了,要想徹底解除吐穀渾這個後患,必須進行大會戰了,這次大會戰要讓吐穀渾滅國,絕不反複。然而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此時的李世民再也不會為兵力發愁,他發愁的是主帥的人選。
仔細一盤算,如此大規模的會戰,適合的人選隻有一個,這個人就是唐朝第一名將李靖。李靖的生猛在前麵已經提到過,最近的一次功績可以追溯到貞觀四年攻滅東突厥。不過從那之後,生猛的李靖為自己踩了刹車,起因是禦史大夫蕭瑀的一次彈劾。貞觀四年五月,李靖得勝回朝,對東突厥作戰的勝利讓唐朝一雪多年之恥,更讓太上皇李淵多了一份安慰:兒子比我強,讓位也心甘了。然而就在唐朝上下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禦史大夫蕭瑀於五月二十三日上了一道奏疏,這道奏疏幾乎讓李靖跌入萬丈深淵。奏疏指控李靖軍紀敗壞,攻陷東突厥頡利可汗王庭時放縱官兵大肆劫掠,致使金銀財寶、珍玩古董被搶劫一空,李靖按律應軍法處置。一邊是得勝回朝,一邊是軍法處置,李靖無意中走在兩個極端上。事實上,戰後劫掠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潛規則。中國大曆史中的無數名將都在默許甚至縱容戰後劫掠,不為別的,隻為保持所部的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