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是說,登上東山之後就會覺得魯國很小,登上泰山之後,就會發現原來天下也很小。你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他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提煉出人生的真諦。無論是東山也好,泰山也罷,其實歸結起來就可以得出一句話:人的一生何嚐不是在登山?李世民的一生是在登山,李靖的一生是在登山,侯君集的一生也是在登山;李世民成功了,他登到了山峰最高處;李靖也成功了,他登到了為將者的最高峰,然後他戛然而止,鬧市隱居。相比於李靖,侯君集的登山隻有起點,沒有終點,生命不息,登山不止。貞觀十二年,侯君集迎來了又一次登山的機會,山的名字叫吐蕃。吐蕃為什麼會成為侯君集要征服的山頭呢?這還要從一次失敗的求婚開始說起。吐蕃,在長安以西八千裏,兩漢時期是西羌的聚集地。至於吐蕃是從哪裏來的,沒有人能說清楚。據推測,可能是南涼禿發利鹿孤之後,經過發展,利鹿孤之子樊尼開始建國,同時改姓為窣勃野,以禿發為國號。後來因為禿發與吐蕃音相近,經過口口相傳,禿發就慢慢演變成了吐蕃,這就是吐蕃國的由來。由於吐蕃與中原之間還隔著諸多羌族居住區,因此從周到隋,吐蕃與中原政權一直沒有交往。
到了貞觀八年,吐蕃終於與唐朝搭上了線。貞觀八年,吐蕃國王(吐蕃人稱國王為讚普)鬆讚幹布派使節到長安朝貢,從此吐蕃與唐朝建立了聯係,從此也開始了吐蕃與唐朝的長期恩怨糾葛。對於吐蕃的朝貢,李世民自然很開心。從他稱帝以來,大唐四周的國家紛紛前來朝拜,萬國來朝之勢不可阻擋,現在又多了一個八千裏外的吐蕃,自然多多益善。然而李世民沒有想到,就在這次例行公事的回訪中,居然牽扯出大唐與吐蕃的婚姻糾葛。代表李世民回訪的是使節馮德遐,馮德遐的到來讓鬆讚幹布非常開心,賓主相見甚歡。可能是喝酒喝大了,馮德遐的話也就多了起來,扯著扯著就扯到了公主和親的話題上。馮德遐告訴鬆讚幹布,東突厥和吐穀渾可汗都娶過大唐公主,從輩分上論他們都是大唐的女婿。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聽著聽著,鬆讚幹布動了心,東突厥和吐穀渾能娶,我吐蕃國王為什麼不能娶呢?差啥啊?不差錢啊。數月後,馮德遐回到長安複命,與他同行的還有吐蕃的使節,使節此行的任務很簡單,求婚。
求婚的請求剛一提出,李世民的頭就大了,剛開始朝貢就惦記上大唐的公主了,成何體統?況且吐蕃離長安八千餘裏,又有哪個公主願意去呢?於是李世民幹淨利落的回複吐蕃使者:不許。這樣吐蕃第一次興衝衝的求婚就失敗了,國王鬆讚幹布鬱悶不已。在鬆讚幹布鬱悶的同時,出使大唐的吐蕃使節還在掩飾自己的出師不利,這一掩飾就把吐穀渾當成了替罪羊。使節說道:“剛開始到大唐的時候,皇帝同意把公主下嫁,對我們也很好。但後來吐穀渾的人進朝了,挑拔離間,可能是因為禮物太少了,皇帝又收回了成命。“明明是李世民當場回絕了使節的請求,到現在卻變成了因為吐穀渾離間才回絕請求,如此一來使節沒責任了,吐穀渾責任大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叔能忍嬸也不能忍,不收拾吐穀渾簡直沒有天理了。鬱悶的鬆讚幹布隨即發兵攻打吐穀渾,向來不善戰隻會跑的吐穀渾延續了自己的傳統:一擊即潰,一打就跑。一跑就跑到了青海湖上,打不起,躲得起。吐穀渾跑了,鬆讚幹布的火氣還沒消,他要把在長安丟的麵子給找回來。隨即鬆讚幹布調轉兵鋒,把矛頭指向了唐朝的邊境鬆州(今四川省鬆潘縣)。這一次他率軍二十萬抵達了鬆州西境,同時又派出使節攜帶金銀綢緞前往長安,再次求婚。
見過死心眼的,沒見過這麼死心眼的。死心眼的鬆讚幹布不僅派出求婚使節,同時還對自己的部屬宣布:若大國不嫁公主與我,即當入寇!意思是說,如果唐朝不嫁公主給我,咱就跟他們死磕。鬆讚幹布擺出一幅誌在必得的架勢,明白人知道這是求婚,不明白的還以為是武裝搶親。無論求婚也好,武裝搶親也罷,事實上到現在為止,唐朝都沒把鬆讚幹布當回事。鬆州都督韓威更是沒把鬆讚幹布放在眼裏,隻帶了幾個騎兵就出來偵察敵情,結果這次輕敵讓韓威幾乎付出生命的代價。吐蕃國盡管沒有文字,還停留在結繩記事的地步,但是這並不影響他們驍勇善戰。這些不識字的吐蕃士兵還是給鬆州都督韓威上了生動一課:輕敵是要付出代價的。遭遇痛擊的韓威勉強逃回了鬆州城,緊閉城門堅守不戰,同時上疏李世民:不好,吐蕃大軍壓境。到這個時候,李世民才明白,原來上次回絕求婚真的傷了鬆讚幹布的心,看來當時回絕的有點急了。不過朕不給,他也不能搶啊?太子尚且如此,何況他一個吐蕃國王呢?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李世民一聲令下,侯君集迎來了那個叫吐蕃的山頭。這一次他負責帶兵出征,打一打吐蕃的囂張氣焰,省得他們在邊境亂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