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一種關係血濃於水,有一種關係你死我活,這種複雜的關係就是皇帝的父子關係。李淵和李世民的父子關係也沒能免俗,他們的關係隨著李淵登上皇位之後落入了既定的俗套。這種俗套的關係曾經存在於隋文帝楊堅與隋煬帝楊廣之間,也存在於隋煬帝楊廣與次子楊暕之間。當時一旁冷眼旁觀的李淵以為自己可以躲開這個俗套,沒想到,躲了半天,還是沒躲開,事實上也根本躲不開。說起來,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還是通過禪讓進行權利交接的,隻不過禪讓儀式沒有隆重舉行而已。在中國曆史上,如果把權力“讓“給外姓叫外禪,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禪讓;而像李淵這樣把權力“讓“給同姓血親就叫內禪,而讓出權力的人就叫太上皇。唐朝是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一大特點,太上皇非常多:李淵做過太上皇,李旦做過太上皇,李隆基做過太上皇,唐順宗也做過太上皇。一個朝代居然出了四個太上皇,這個王朝有點意思。關於禪讓,值得多說一點。在我看來,所謂禪讓,其實就是權臣奪權的美麗偽裝,冠上“禪讓“之名,一切就不那麼赤裸裸。事實上,無論怎樣偽裝,都推不倒一個事實:在權力一元化的時代,沒有人願意將自己的權杖拱手讓人。
堯禪讓給舜,舜禪讓給禹,一切看上去很美,卻早被韓非子一語點破:“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四者皆以臣弑君!“同韓非子一樣,荀子,孟子皆對“禪讓“嗤之以鼻。有人問荀子:“堯舜禪讓的事,是真的嗎?“荀子回答道:“怎麼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所謂的禪讓是膚淺的人們的傳聞,粗俗的人們的解說。天子職位最高,權勢最大,有誰肯讓位呢?“有人問孟子:“堯把帝位給了舜,這件事是真的嗎?“孟子說:“根本沒有這回事,天子不可能把帝位讓給他人。“一針見血。這就是禪讓,中國曆史上津津樂道的禪讓,李淵是禪讓的受益者,同時也是禪讓的受害者。武德元年,他逼迫隋恭帝楊侑將皇位禪讓給自己。從輩分上論,他是楊侑的姨姥爺,他跟楊侑的親爺爺楊廣是貨真價實的表兄弟;武德九年,命運的天平轉向,這一次被逼迫禪讓皇位的成了李淵自己。從輩分上論,他是李世民的親爸爸,如假包換的親爸爸。麻將桌上無長幼,皇權麵前無父子,在一番掙紮之後,李淵就從皇帝變成了太上皇。著名導演陸川曾經說過,誰說副導演是導演,我跟誰急;他當過副導演,他知道那玩意到底是不是導演。
李淵同樣也要說,誰說太上皇是皇帝,我跟丫急;他當過太上皇,他知道那玩意是不是皇帝。武德九年八月之後,太上皇李淵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他身上隻剩下一個符號:父親。扮演好這個角色,你還是太上皇,扮演不好,對不起,謝幕吧。幸好,在太上皇與皇帝的複雜關係上,李淵和李世民父子都是聰明絕頂的人,父子二人聯手為世人奉獻出一幕幕家庭和睦,其樂融融的景象。貞觀四年,唐朝軍隊生擒東突厥頡利可汗,李淵高興地說道:“昔日劉邦被困白登山,事後卻不能複仇,今天我兒能消滅突厥,看來我把政權托付對人了,還有什麼可擔憂的呢?“這既是李淵的自我安慰,同時也是向李世民示好。貞觀八年三月,李淵以太上皇身份宴請西突厥使者於兩儀殿,酒酣耳熱之際,李淵對長孫無忌說道:“今天各族都臣府於我們,自古至今也未曾有過。
“靈光的長孫無忌趕緊順勢表態:“都是太上皇領導的好,您老萬壽無疆!“李淵大悅,以酒賜李世民,隨即李世民端著酒杯向李淵敬酒祝壽,流涕而言說:“百姓安定,四海都來歸附,都是響應皇上您的號召,並不能歸功於我。“甜言,最便宜廉價卻又最有效的賀禮。同一年,閱武於城西,李淵親自臨視,慰勞凱旋的將士。當夜置酒於未央宮,三品以上官員一起陪同。酒宴上,李淵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命南越酋長馮智戴詠詩,既而說:“胡、越變成一家子,曆史上從沒有過啊!“李世民再次端起酒杯為父親敬酒祝壽:“這一切都是您領導有方,功勞不屬於我們,而是您的。“論口才,李世民稱第二,沒有人可以稱第一!家庭和睦,其樂融融,這一切僅僅是在家的層麵。隻可惜,皇帝將家國捆綁到了一起,在家的方麵李世民給足了李淵麵子,在國的方麵,李世民卻根本不給麵子。一般小到一個單位,大到一個國家,新老兩任領導交接時,後任總會給前任以高度評價,例行公事,給個麵子而已,然而到了李世民這裏,連這個麵子也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