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年,李承乾的好日子結束了,這一年他十八歲,魏王李泰十七歲。從這一年開始,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角力開始了,這次角力延續了李家兄弟內鬥的光榮傳統,這一鬥又是八年。十八歲的李承乾從這一年起開始走下坡路,而魏王李泰從這一年起開始向上發力。李承乾為什麼會走下坡路呢?在我看來有兩個原因,一,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二,李承乾遭遇了過早的成人化教育。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小時表現出色,長大了卻未必出色,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現代層出不窮的小童星。在小時這些小童星們一個個風生水起八麵威風,而進入成年之後,真正成才的又有幾個?所以東北有句俗語,先胖不是胖,後胖壓塌炕。李承乾其實就屬於“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行列。這個政治小童星在作為儲君的前十年裏,他很出色,而要命就要命在這個“出色“上。少年李承乾之所以出色,主要是衡量標準在作怪,衡量少年李承乾的標準其實是孩子的標準,而恰恰李承乾在師傅們的教育下早早成為了一個“小大人“,反過來再拿“小大人“跟同齡的孩子比,出色是必然的。這樣一直“出色“的李承乾就帶著錯覺度過了前十年的儲君生涯,他一直自認為很出色,旁邊的人也說他很出色。

其實他一點都不出色,隻是接受成人化的教育早了一點而已,這就是李承乾走下坡路的第二個原因。在前麵的我提到過,李承乾的師傅有李綱,有蕭瑀,有房玄齡,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年齡大,年齡有多大呢?貞觀四年李綱年齡八十四,蕭瑀五十七歲,房玄齡五十二歲,三人中,李綱的年齡足以當李承乾的太爺爺,蕭瑀和房玄齡可以當李承乾的爺爺,而李承乾便是跟著這些爺爺和太爺爺學習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可以想象,當李世民將李承乾委托給李綱、蕭瑀等人,他們該是多麼忐忑,而他們又是多麼殫精竭慮將生平所學傳授給李承乾。這個安排本身沒有錯,李綱沒有錯,蕭瑀沒有錯,房玄齡沒有錯,李世民沒有錯,李承乾也沒有錯,但是還是有一個錯了,那就是時機。李世民讓李承乾學習的時機不對。倒黴的李承乾遭遇了過早的成人化教育。過早的成人化教育其實有利有弊,對於有資質的孩子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而對於資質平平的孩子卻並不是好事。因為他的資質不足以承擔過早的成人化教育,而這種過早的成人化教育必定會在他的人生之中出現排斥反應,那些過早接受專業化教育的童星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很不幸,童星李承乾也歸於此列。

三歲唱出六歲的水平是童星,六歲唱出十歲的水平是童星,而十八歲唱出十八歲的水平隻是一般人,二十歲以後還是十八歲的水平,那就是銅星了,破銅爛鐵的銅。從童星到銅星,一字之差,天壤之別,然而無形之中,這就是李承乾的人生軌跡。與李承乾的下坡路不同,魏王李泰迎來了自己的上坡路。其實說起來,魏王李泰的嫡子身份還有過一段波折,在他的人生之中曾經有一段時間他不能叫李世民父親,而隻能稱之為“二大爺“。為什麼親生兒子要叫親生父親“二大爺“呢,始作俑者可能是李淵。李泰出生於武德二年,比李承乾晚出生一年。武德三年,還在繈褓之中的李泰被封為宜都王,一年後,進封為衛王。然而這個衛王不是白封的,他這個衛王是繼承已故三叔衛懷王李元霸的衣缽,也就是說李泰被過繼給了李元霸,從此他宗法上的父親是李元霸,而李世民隻是他的生父,現在得叫二大爺。李世民的二大爺生涯持續了至少五年,至少持續到武德九年六月四日。

貞觀二年,李泰被改封越王,授揚州大都督,同時李世民以宗室西平王李瓊之子李保定嗣李元霸,這樣才把李泰替換了回來。從這一年起,李泰從李元霸的名下回到了李世民的名下,這下二大爺又變成了親爹,貨真價實的親爹。親爹變二大爺,二大爺再變親爹。從李泰名分的波折來看,他名分的波折可能恰恰是他的資本,李世民對李泰的厚愛不排除有補償那長達五年父愛缺失的因素。貞觀十年三月二十三日,當其他親王紛紛上路趕赴自己的責任防區時,魏王李泰依然安坐在自己的魏王府內。從這一刻起,李泰感受到了自己的與眾不同。別的年長皇子紛紛離去,而唯獨自己照常留守長安,而且還獲準開設文學館,隨意招聘人才,父皇李世民這步棋又有什麼深意呢?這步棋的潛台詞又是什麼呢?其實所謂深意,所謂潛台詞,說出來都很簡單,連老農都能說出來: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謹慎一生,算計一生的李世民不是老農,但他比老農更精明。為了皇權的接力棒繼續平穩傳遞,他並不想把所有的寶都押在李承乾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