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拜師 (1)(1 / 2)

在李世民慈愛的江水中,李泰茁壯成長。到貞觀十一年,李泰迎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位老師,這位老師的名字叫王珪。王珪,其實是老熟人了,太子建成曾經的左膀右臂,玄武門之後與魏征一起被李世民重新啟用,在貞觀一朝風生水起。其實王珪的祖上也很有來頭。他的祖父是王僧辯,南梁重將,一度呼風喚雨,隻可惜不夠謹慎,被競爭對手陳霸先打了襲擊,兵敗身死。王珪的曾祖叫王神念,在南朝也很有聲名,有一種說法說王神念的先祖是書聖王羲之,如果從這論的話,王珪得算是王羲之的後裔了,不過隻是說說而已,未必當真。說起來王珪的一生也是非常坎坷,受盡磨難。父親死得早,幼兒時期的王珪就成了孤兒。可能是早年喪父的原因,王珪性生性儒雅,能安於貧賤,比較正派。由此深得叔父王頗的讚賞,王頗對他的評價是“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就是這個王頗叔叔險些給王珪帶來一場大禍。王頗後來在隋朝漢王楊諒的帳下效力,楊廣即位後王頗跟著楊諒一起反叛楊廣,結果兵敗被誅。叔叔王頗被誅,侄子王珪也脫不了關係,按律應當連坐論處。

幸好王珪反應快,逃跑的速度也快,沒等楊廣派兵來抓,就一溜煙的跑進終南山藏了起來,這一藏就是十幾年。李淵起兵攻入長安後,丞相府司錄(相當於組織部長)李綱向李淵引薦了王珪,這才結束了王珪長達十四年的流亡生涯。後來王珪進入了太子建成帳下,一直效力到武德七年,結果這一年發生的楊文翰謀反事件讓王珪替太子建成頂了雷。楊文翰謀反可能是受太子建成指使,也有可能是被秦王李世民誣告,總之真相難辨,李淵不舍得處理太子建成,隻能拿太子建成的手下出氣,一揮手就把王珪發配到了巂州(今四川西昌),算是為二十世紀的衛星發射事業做點早期的開發工作。李世民即位後,王珪的機會來了,本著物盡其用的原則,李世民一揮手,王珪又從巂州回到了長安,跟著新李老板繼續打工。在李世民的手下,王珪曆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禮部尚書等要職,李世民之所以看重他一是因為他善於進諫,二是因為他知禮,李世民指定王珪擔任李泰的老師,看重的恰恰就是王珪的知禮。在王珪之前,唐朝公主的眼中是沒有公婆的,公主在婆家沒有盡兒媳之禮的,一句話你娶的是公主,是大爺,而不是兒媳。

這個惡習延續了二十年,到王珪這兒,終於給扳過來了。貞觀十一年,李世民的女兒南平公主下嫁王珪的兒子王敬直。按照以前慣例,南平公主不需要對王珪夫婦行兒媳見公婆之禮,然而這一次王珪對慣例說了不。王珪說道:“今主上欽明,動循法製。吾受公主謁見,豈為身榮,所以成國家之美耳。“意思是說,當今皇上英明神武,一舉一動都合乎法度,我接受公主的拜謁,不是為了顯擺我自己,其實是為了成就國家的美談。王珪話說到這個份上,南平公主無言以對,李世民也不便多說。南平公主隻得按照兒媳拜見公婆的禮儀對王珪夫婦行了大禮,大禮包括給公婆敬奉裝滿水果的果籃和供公婆洗手用的水盆,形式不重要,內容很關鍵:進了王家門,就是王家人,得有規矩。從此之後,唐朝公主過門之後向公婆行兒媳之禮成為慣例,這個慣例由王珪而起。其實定兒媳之禮隻是王珪小試牛刀,王珪真正為李世民所欣賞是因為一本書,書的名字叫《五禮》。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吉禮:五禮之冠,主要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凶禮:哀憫吊唁憂患之禮。軍禮:師旅操演、征伐之禮。賓禮:接待賓客之禮。嘉禮:和合人際關係、溝通、聯絡感情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