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拜師 (2)(1 / 2)

非禮?難道朕的規定是非禮?李世民有些惱火,衝著王珪吼出了一句:你們以為自己很高貴,就輕視我的兒子們?(卿輩苟自崇貴,輕我諸子)解鈴有的時候不一定需要係鈴人,有魏征這樣的萬金油在,一般的難題還是解得開的。魏征又一次站了出來,說道:“親王們的位次在三公之下,而九卿和八座也都是三品官員,級別要麼與親王持平,要麼比親王還高,這樣在路上遇到還要下車叩拜,確實不符合禮儀!“(諸王位次三公,今三品皆九卿、八座,為王降乘,誠非所宜當)此時的李世民腦子有些亂,一方麵他知道維護禮儀的重要性,一方麵他又想提高親王們的地位,尤其是李泰的地位,結果這一亂,話就脫口而出,“生死無常,萬一太子有什麼不幸,你們怎麼會知道其它王爺日後不會做你們的主人?你們怎麼敢小看他們?“言為心聲,若是李世民沒有廢立之心,焉能將這樣的話說出口,居然說出倘若太子夭折的話語,一定是心有所想。然而即便李世民心有所想,魏征卻不為所動,直愣愣的回應了李世民一句:從周朝以來,都是子承父業,沒有兄終弟及的,就是為了不給庶子們留念想,斷了爭位的根源,當國君的更要警惕。

(自周以來,皆子孫相繼,不立兄弟,所以絕庶孽之窺窬,塞禍亂之源本,此為國者所深戒也)“降乘“之禮爭到最後,李世民同意了王珪的上奏,從此三品以上官員路遇親王不必降乘,李泰概莫能外。從爭禮的結果來看,作為老師的王珪似乎讓李泰吃了虧。其實恰恰相反,王珪非但沒有讓李泰吃虧,反而在這場爭禮之後得到了莫大的好處,那就是避免風頭過盛。在當時的長安城中,年長皇子留守京城的隻有李承乾和李泰,李承乾作為太子接受路遇降乘的禮儀是合法的,因為他是儲君。而李泰作為親王接受降乘的禮儀則是不合適的,一來與太子享受了同樣待遇會讓人非議,再者也在無意之中增加了三品官員對李泰的反感。畢竟路遇降乘,不僅折騰人,而且折騰心,人家服從的隻是皇帝的規定,而並非你李泰本人。取消降乘,讓路遇的高官不再對著李泰折騰,其實無形之中拉近了李泰與高官的距離。無招即是有招,不爭也是爭。王珪以正禮儀之名卻起到幫李泰收心之實,盡管李世民的辯解被魏征否決,但在李世民和王珪的維護下,李泰的聲名與日俱增,不可阻擋。略顯遺憾的是,王珪對李泰的庇護隻維持了不到兩年,貞觀十三年王珪老師去世,享年六十九歲。

倘若王珪能夠硬挺到貞觀十七年,或許李泰順利登頂也為未可知。時隔一千多年後,很多人可能已經不知道唐朝曾經有一個皇子名字叫做李泰。但是對曆史以及對地理有點研究的人都會知道,唐朝曾經產生過一本地理方麵大型專著,專著的名字叫《括地誌》。曆史的灰燼可能會湮沒李泰,湮沒李泰曾經的種種事跡,但曆史不會湮沒《括地誌》,而李泰正是《括地誌》的主編。為了《括地誌》,李泰整整花去了四年時間。李泰為什麼會想起主編《括地誌》呢?這個想法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來自魏王府司馬蘇勖的建議。蘇勖,名字看著比較陌生,實際很有來頭,也很有水平。李世民開文學館時,他就是其中一員。後來由閻立本畫像,褚遂良之父褚亮配文遂成曆史上津津樂道的《十八學士寫真圖》,而蘇勖正是十八學士中的一員。蘇勖學士在成為魏王府司馬之後,輔助魏王李泰就成了他人生的一大目標,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幫助李泰?如何才能最大程度的讓李泰贏得更多的青睞?蘇勖學士想了很久,想了很多方法,又否決了很多方法,最終想出了一個方法--編書。編書,古往今來都是一條不錯的捷徑。戰國時呂不韋延攬賓客編了一套書,最後呂不韋定下了書名《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出版後,呂不韋玩了一個噱頭,懸賞千金,凡能改動書中一字者即得千金,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的由來。後來呂不韋倒了,而《呂氏春秋》還在,直到現在。除了呂不韋,古代名王延攬賓客編書的還大有人在,編書除了可以贏得身後盛名,更重要的是在當時也贏得了重要的政治資源,這不正是魏王李泰所需要的嗎?愚蠢的人總是七竅開了六竅,然後還剩下一竅不通,而聰明的人恰恰相反,一點就透,一點就通,魏王李泰就是這種聰明人。當聽到蘇勖的編書建議之後,李泰差點跳了起來,這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捷徑嗎?還有比這更好的捷徑嗎?兩個聰明人一對視,一合計,很快定下了編書的大方向。這個大方向是什麼呢?地理。定下地理這個大方向是有深意的,簡單的說就是投李世民所好。李世民之所以被後世稱頌,一是因為他的文治,二是因為他的武功,而武功就體現在大唐版圖的擴張。從這個角度說,沒有人比李世民對大唐的版圖更感興趣,沒有人比他對大唐的地理更感興趣,而李泰要編的就是讓李世民成就感得到滿足的大型地理專著《括地誌》。貞觀十二年,李泰上書李世民請求編撰《括地誌》,李世民準奏,從這一年起,李泰開始了編撰《括地誌》的漫漫征程,這一編就是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