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雙麵李承乾(1 / 3)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是我對李承乾的評價,也是李承乾一生的悲劇寫照。貞觀十三年,當魏王李泰團結文人學士忙於編撰地理鴻篇巨著《括地誌》時,李承乾又在做什麼呢?《資治通鑒》記載,這一年李承乾遊獵過度,荒廢學業,太子宮事務署長(太子右庶子)張玄素苦苦規勸,卻沒有效果。這條記載可謂是李承乾一生的分水嶺,在這條記載之前,曆史記載的李承乾是一個有作為有美譽的好少年,在這條記載之後,曆史記載的李承乾就成了一個不可救藥的頑劣青年。其實無論從基因講還是從師資力量講,李承乾都是皇子中最好的。論基因他是嫡長子,論師資力量,李世民給他配置的張玄素、於誌寧、杜正倫也都是有名望、有學識的官員,那麼為什麼李承乾會在與李泰的競爭中每況愈下呢?在我看來,原因隻有一個,性格決定命運。小時候老師總是教育我們,要把“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因為前者是被動,後者則是主動。在我看來,李承乾屬於“要我學“,李泰則屬於“我要學“。一母同胞,基因相同,然而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不同的命運,李承乾隨性的性格注定了他的人生敗局。說起來,先後輔佐李承乾的幾位其實都是青史留名的高人。

如果李承乾是個中規中矩的人,那麼這幾位一定會輔佐李承乾登上帝位。然而偏偏李承乾不是一個中規中矩的人,這是一個隨性的人,一個想有自己活法的人。他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命運,也影響了身邊輔佐他的人。在這些輔佐的人當中,關鍵的人有三個:杜正倫,於誌寧,張玄素。杜正倫,秀才出身,出類拔萃。隋朝時每年全國選拔秀才不過十餘人,杜正倫就是其中一個。更奇妙的是,在隋朝不多的秀才指標中,杜正倫一家占去了仨,其兄弟杜正玄、杜正藏都是隋朝秀才。一門三秀才,還讓不讓別人活了。開句玩笑話,如果杜家人上街遭到莫名其妙的毆打,不用問,一定是落第秀才幹的。杜正倫在貞觀元年經魏征推薦出任兵部員外郎,後來一路青雲,到貞觀六年已經升任中書侍郎,不久加授朝散大夫,出任太子右庶子。對於這次任命,李世民很重視,特地把杜正倫召來語重心長的囑咐了一番。

大體意思說太子對於國家而言很重要,必須找出色的人輔佐,所以我就找到了你,我身邊也需要你這樣的人,這次是忍痛割舍讓給了太子,這下你知道了這次任命的輕重了吧?接受任命的杜正倫從此活躍在太子的身邊。最初的幾年,波瀾不驚,太子表現不錯,杜正倫表現也不錯,李世民也很滿意。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發生了變化。當時李承乾患有足疾,行動不便,經李世民批準,李承乾在痊愈之前不必朝謁,安心在太子宮靜養。在李承乾靜養一段時間之後,李世民極為痛心的發現,以前那個乖孩子李承乾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遠離君子親近小人的問題青年。為此李世民專門把杜正倫召來深談了一次,李世民說道:“我的兒子承乾行為不太檢點,這不是小事。而且他身邊都是一些小人,你給我仔細盯住了。要是他不聽你的勸誡,你得來報告給我。“李世民說這話是發自肺腑的,杜正倫聽這話之後也是肝腦塗地,頭腦發熱的。結果頭腦一發熱,就幹了一件錯事,他居然把這些話一股腦的都告訴了李承乾。

其實杜正倫也是有苦衷的,作為太子左庶子的他操碎了心,磨破了嘴,身板差點沒累毀,然而多次勸諫下來,他的話就成了一陣風,說完了,刮過了,在李承乾那裏沒有留下一絲痕跡。被逼急了的杜正倫這次出了最後的殺手鐧,“你再不老實,我告訴你爸去!“地上禍你不惹,你偏去惹天上的禍,這下大嘴杜正倫算是捅了馬蜂窩了。自覺委屈的李承乾給父親李世民上了一道奏折,為自己極力辯解了一番,話裏話外告訴李世民,你告訴杜正倫的話我都知道了,但是我不服,我很委屈。接到兒子這樣的上奏,李世民鬱悶不已。本來想好好教育兒子,沒想到杜正倫這個大嘴一張嘴就把自己給賣了,這不等於告訴太子自己不信任他嗎?為人父者怎麼能告訴兒子我不信任你呢?鬱悶中的李世民召來了杜正倫,責問他為什麼泄露了自己的話,杜正倫對說:“開導太子,他根本聽不進,所以隻能拿皇上的話去嚇唬太子。希望太子會感到害怕,然後改惡為善。“完了,杜正倫居然把自己當成大灰狼嚇唬太子,有這麼當老師的嗎?盛怒之下的李世民一揮手,杜正倫,你給我一邊呆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