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以德服人(1 / 2)

功夫巨星李連傑曾經演過方世玉係列,在電影中他飾演方世玉,雷老虎是他的嶽父,雷嶽父經常會跟方世玉說同樣的話:行走江湖,要以德服人。其實“以德服人“隻是雷嶽父的一個幌子,他本人說到沒有做到,而遠征高句麗的李世民卻是說到做到,事實證明,效果不錯。攻克遼東城後,李世民揮軍進抵白岩城(遼寧省燈塔市西),在這裏他與契苾何力一起將“以德服人“發揮到極致,既攻城,又收心,兩手抓,兩手都很硬!右衛大將軍李思摩很榮幸,他成為李世民的第一個“模特“。李思摩原本是突厥的將軍,後來歸順唐朝成了唐朝的將軍並被賜姓李,這樣阿史那思摩搖身一變就變成了李思摩。後來李世民交給李思摩數萬突厥部屬,同時委任他為東突厥的新任可汗,希望他能建立一個效忠於唐朝的新東突厥汗國。然而李思摩是將才卻不是帥才,數年後數萬部屬不服他的管理紛紛離去,他的新東突厥汗國就此終結,已成光杆可汗的李思摩無處可去又回到了長安,當上了李世民的右衛大將軍,這一次遠征高句麗他伴駕出征。

貞觀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李思摩將軍中箭了,而且一中就是兩箭:一箭是高句麗守城士兵射的,一箭則是李世民射的,高句麗士兵射的在身上,李世民射的在心裏。李世民射的是什麼箭呢?籠絡人心的收心之箭。這支收心之箭很準,很強,讓所有士兵無法抵禦。他竟然親自用嘴幫李思摩吸出了中箭之後產生的淤血。這就是李世民的收心之箭。此箭一出,全軍上下無不感動,皇帝愛護至此,焉能不三軍用命?至於李思摩,更是把這一收心之箭牢牢地記在了心裏,生死不忘。對李世民同樣生死不忘的還有白岩城的老百姓,在這次戰爭中,他們雖然經曆了戰火,但同樣記住了大唐皇帝的恩德,如果不是李世民,戰後的白岩城本來會是一座空城,一座死城。這一切還得從白岩城的反複無常說起。貞觀十九年五月十七日,唐軍攻克遼東城,兔死狐悲的白岩城守軍預感到擋不住唐軍的兵鋒,就向唐軍表達了投降的意願,唐軍欣然接受。然而幾天之後,白岩城的守軍又變卦了,不投降了,接著打。

十一天後,唐軍揮軍包圍了白岩城,不是不投降嗎?狠狠打,往死裏打!此時唐軍士兵已經不希望白岩城投降,堅固的遼東城都攻下了,還怕小小的白岩城嗎?更何況攻城之後還可以劫掠,苦哈哈的出國作戰不就圖個戰後劫掠嗎?然而李世民想的注定與普通士兵不同,他要的是天下人心,要的是戰後完整的城市,而絕不是劫掠一空的空城,死城。如果能夠和平接收,又何必動幹戈呢?此時白岩城城主孫代音派來了秘密使節,給李世民帶來了願意投降的消息,隻不過擔心城內還有人不服。還有人不服?好辦!李世民專治各種不服,隨即命人拿出唐軍旗幟交給使節,說道:“回去告訴你們城主,願意投降的話,就把旗幟插上白岩城的城頭。“轉眼間,白岩城上插上了唐軍旗幟,城內守軍以為唐軍已經登城,抵抗無望,糊裏糊塗的就跟隨城主孫代音向李世民投降,不費一兵一卒,白岩城已落入唐軍手中。這樣的結果讓李世民很高興,卻讓李世積以及手下的諸多將領非常不爽,士兵們浴血奮戰就為了戰後撈一把,這下全沒了,到哪說理呢?李世積說道:“兵士們之所以奮不顧身拚命殺敵,就是為了掠奪城中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