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千裏,終有一別,當了一輩子官,總有告別的時候。同現代社會的離退休製度不同,在古代,官員的任期其實是終身製的,隻要有一口氣在,你就還是國家官員,什麼時候把眼睛閉上了,你的這一輩子才算劇終,你的仕途才能打上鳴謝字幕!從貞觀十九年開始,李世民手下的重臣紛紛到了“劇終“時刻,從貞觀十九年到貞觀二十二年,短短四年時間,就有五名重臣先後去世,分別是岑文本、高士廉、馬周、蕭瑀、房玄齡。最先去世的是岑文本,他死於東征高句麗的征途之中,時間是貞觀十九年四月十日。在貞觀十八年八月,他剛剛升任中書令(正三品,正部級),兢兢業業了一輩子,終於到達了仕途的頂峰。然而,岑文本在頂峰的時間實在太短,從貞觀十八年八月到貞觀十九年四月,隻有短短半年時間,半年之後,他就病逝於東征高句麗的大軍之中,他是日夜操勞,累死的。在他去世的當天,李世民已經看出端倪,對左右侍從憂慮地說道:“參文本跟我一起去,隻怕他不能跟我一起回來了。“當天,岑文本遇暴疾而死,可能是過勞死,時年五十一歲。
岑文本,降官出身,武德年間割據政權蕭銑部下,後投降唐朝進入李世民帳下,貞觀年間一路平步青雲,最後官至正三品中書令。也算創造了貞觀一朝的職場奇跡,與他齊平的隻有後來被處斬的侍中劉洎,不同的是岑文本雖遇暴疾也算善終,而劉洎,隻能三聲歎息。在岑文本去世兩年之後,貞觀二十一年正月五日,老資格、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高士廉病逝,享年七十二歲。高士廉,長孫無忌和長孫皇後的親舅父。長孫皇後兄妹父親早逝,高士廉這個舅父就承擔起養育的責任,也正是高士廉慧眼識珠,在長孫皇後小時就為他選定了李世民這個夫君,事實證明,高士廉的眼光很獨到。事實上,無論是個人謀略還是為官,高士廉都非常有一套,玄武門政變他是策劃者之一,貞觀年間他也曾經長期主持人才的選拔,這樣的故舊去世,李世民的心痛可想而知。時間進入貞觀二十二年,這一年,李世民更加感傷,因為在這一年,他一下失去了三位重臣,馬周,蕭瑀,房玄齡。正月九日,一直受消渴病(糖尿病)困擾的馬周撒手人寰,享年四十八歲,他的去世,也意味著貞觀一朝的職場奇跡徹底終結。
馬周,貞觀四年以布衣身份得到李世民垂青,曆經十八年努力,最終官至正三品中書令,從平頭百姓到正部級高官,期間的跨度有多大,可以想象。難能可貴的是,馬周在不斷攀升的同時,還保持著不錯的官聲。李世民對馬周的厚愛還不止於此,甚至在李世民駕幸翠微宮時,還下令尋覓一塊風水寶地,做什麼用呢?為馬周起宅!至於馬周病重期間,恩寵尤甚,名醫中使,相望不絕,每天令尚食以膳供之,李世民親自為之調藥,皇太子李治親臨問疾,於公於私,給足了馬周麵子。李世民厚愛如此,馬周也沒有辜負李世民的厚愛,臨終之際,馬周還親自做了一件事,對別人來說是小事,而對他而言,則是大事。
他找出了昔日上書所用的所有草稿,親自付之一炬,慨然曰:“管仲、晏子大肆宣揚國君的過失,為自己贏得身後之名,而我不能那麼做!“(管、晏彰君之過,求身後名,吾弗為也)同樣是上書的底稿,馬周選擇付之一炬,魏征選擇流傳於世,誰高誰低,李世民有數,曆史同樣有數!在馬周之後,六月二十四日,特進(正二品)、宋公蕭瑀病逝,享年七十四歲。老資格蕭瑀在前麵我們已經介紹過,這位老資格能橫跨武德、貞觀兩朝不倒,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不過他偏激的性格還是在無形之中讓李世民非常不爽,以至於李世民要在他的諡號上做做文章。原本太常寺給蕭瑀擬定的諡號為“德“,而尚書省經過研究應該定為“肅“,無論是“德“還是“肅“都是不錯的諡號,然而報到李世民那裏,這兩個都被推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