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感傷地對長孫無忌、褚遂良說道:“我死後把太子交給你們,你們一定要好好教導他!“轉過頭來又對太子李治說道:“有長孫無忌跟褚遂良在,你不必擔心天下。“最後又對褚遂良說道:“我能當上皇上,長孫無忌出了很多力。我死之後,不要聽信讒言而被別人離間!“太多話,已經來不及說,太多的牽掛,值得留下,然而天不假年,人畢竟不能與命爭。在李世民的腦海中不斷閃現著以往的人生片斷,晉陽起兵,進軍長安,平定洛陽,玄武門政變,渭水盟誓,宗廟獻俘,廢立太子,遠征高句麗,過去的片斷不斷在腦海中閃回,我這一輩子,我這一輩子。無限江山,萬望子孫能夠主宰。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在交代完後事後不久,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二歲。三個月後,李治將李世民安葬於昭陵,奉上廟號:太宗。縱觀李世民的一生,他是一個好皇帝,卻不是一個好人。在他的治下,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百姓安居樂業,軍事卓有成效,向東、向西、向南、向北,版圖都得到拓展,異族壓迫中原政權的現象不再出現,唐朝得以以開放大國的形象展示在世人的麵前。然而,好皇帝並不等於好人,李世民這個好皇帝與好人永遠劃不上等號。
他殘殺過兄弟,他逼迫過父親,他霸占過弟媳,盡管在人生的最後幾年他有過悔過,但一切都晚了,人生的劣跡與他的文治武功一起都被載入史冊,千古功過,隻能任由後人評說。如果以功績和道德作為衡量皇帝的兩把尺子,我們又該如何衡量李世民呢?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五十二歲,如果李世民能夠像房玄齡、李靖、蕭瑀一樣活到七十歲以上,或許武則天不會再有機會,或許李唐王朝的曆史也會改寫。可惜,天不假年!李世民已經去了,李治還沒長大。在李世民的身後,李治抱著長孫無忌的脖子痛哭不已。二十二年來他一直陪伴在李世民的身邊,一下子失去了李世民這個靠山,他不知道以後的路該如何走。冷靜下來的長孫無忌擦幹了眼淚,他知道現在不是痛哭的時候,盡管在李世民的治下國家穩定,但現在李世民已經故去,國家進入敏感時期,此時略有風吹草動就有可能影響國家穩定,當務之急就是李治趕緊繼位。李治還在痛哭,長孫無忌意識到必須嚴厲起來,讓這個還沒有長大的外甥看到緊迫的形勢,長孫無忌說道:“皇上把江山交給你,哭什麼哭?“看看,當皇帝多不容易,連爹死了都不能像一般人那樣盡情哭。李治止住了哭聲,擦幹了眼淚,一切聽從舅舅長孫無忌的指揮。
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騷動,長孫無忌決定秘不發喪,對外封鎖李世民已經駕崩的消息,先請李治率軍先回長安坐鎮,他與褚遂良隨後從翠微宮向長安進發。一路之上,皇帝的護衛儀仗一切照舊,隻不過李世民已經由活人變成了靈柩。五月二十八日,李治進入京城,長孫無忌護送李世民的靈柩隨後入城,停放靈柩於兩儀殿。這時,除了極個別重臣,其他人依然不知道李世民駕崩的消息,長孫無忌遂用李世民的名義進行朝廷的布局,任命太子左庶子於誌寧為侍中,太子少詹事張行成兼任侍中,代理刑部尚書、太子右庶子、兼吏部侍郎高季輔兼任中書令。
這三個人一直都是李治的左膀右臂,現在他們集體由東宮平移到朝堂之上。任命發布之後,一切已經昭然若揭,若不是皇帝駕崩,太子宮的官員不會得到集體升遷,現在他們得到了升遷,那麼就意味著皇帝已經駕崩了,隻是沒有宣布而已。五月二十九日,長孫無忌對外公布皇帝駕崩的消息,同時宣讀李世民的遺詔:太子即位。軍國大事,不可停闕;平常細務,委之有司。諸王為都督、刺史者,並聽奔喪,濮王泰不在來限。罷遼東之役及諸土木之功。(可憐李泰,老爹死了連奔喪的權利的都沒有。)六月一日,李治正式登基稱帝。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李世民的時代結束了,李治的時代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