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薛萬徹(1 / 2)

貞觀年間,李世民曾經對三大名將進行了品評,李世民是這樣說的:“現在的大將,隻有李世積、李道宗、薛萬徹三個人而已。李世積、李道宗不能取得很大的勝利,但是也不會有很大的失敗。薛萬徹不是大勝,就是大敗。“現在,李世民駕崩了,三大名將迎來了李治的時代,與當年的並駕齊驅不同,如今三人境遇,天壤之別。李世積,尚書左仆射,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同中書門下三品,國之重臣;李道宗,太常卿(祭祀部長),永徽元年加授特進(散官,正二品),閑人一個;薛萬徹,貞觀二十二年除名流放象州(廣西象州縣),永徽二年,授寧州(甘肅省寧縣)刺史,衰人一個。說起來,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城府不深,話太多。薛萬徹一生之禍的起源來自貞觀二十二年那場遠征高句麗之戰。這場遠征相比於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的禦駕親征算一場小規模戰役,但對於薛萬徹而言卻是一場大戰。這次大戰,他出任青丘道行軍大總管,率甲士三萬自萊州泛海討伐高句麗,沿著鴨綠江逆流而上行進百餘裏,抵達泊灼城(遼寧省丹東市東北)。泊灼城附近的守軍看到唐軍的架勢紛紛棄城而遁,隻剩下不知死活的泊灼城主所夫孫孤軍奮戰。

所夫孫率領步騎萬餘人挑戰薛萬徹,以為憑借這一萬多人就可以把薛萬徹趕回去,沒想到被趕回去的卻是他自己。薛萬徹派右衛將軍裴行方率領一支部隊與所夫孫正麵接戰,而他自己則率軍繞到了所夫孫的側麵,兩軍同時攻擊,所夫孫扛不住了,所部潰散大半,所夫孫瘋狂逃竄出一百餘裏。就在所夫孫以為自己安全的同時,薛萬徹又追了上來,這下所夫孫跑不了了,身子不再聽頭的話了,薛萬徹幫他把頭搬了家。薛萬徹趁勢進兵圍攻泊灼城,然而泊灼城因山設險,城外還有鴨綠江做天然阻隔,攻打數天,泊灼城依然固若金湯。此時,高麗的援軍到了,浩浩蕩蕩,三萬餘人,兵分兩路向薛萬徹進攻。狠人薛萬徹隨即應對,兵分兩路退敵,刀鋒閃閃向高麗援軍逼近。可能是以前被唐軍打怕了膽,前來援助的三萬高麗軍隊剛跟薛萬徹接觸就迅速崩潰,四散逃命而去,薛萬徹雖然沒能拔下泊灼城,但兩戰大勝也算大功一件。

然而,薛萬徹這個人跟侯君集一樣,管得住自己的手卻管不住自己的嘴。薛萬徹最大的問題是話太多,說話太隨便,在軍中仗氣淩物,口無遮攔,侮辱同僚,辱罵屬下是家常便飯,心情不好的時候還發發牢騷,罵罵領導。事實證明,這個不良習慣害了他一輩子。從高句麗班師回朝,他人未到,彈劾他的奏疏先到。為了表示對他的恩寵,李世民第一次放過了他,說道:“有人說你與其他將軍行兵不合,我看在你大功的份上不再追究。“隨後李世民取過那封奏疏當著薛萬徹的麵燒掉了。(跟曹操學的!)奏疏表麵雖然燒掉了,但還留在李世民的心裏,忍而不發,不是不發,隻是等待時機。不久,薛萬徹的副手、青丘道副總管裴行方又將彈劾薛萬徹的奏疏放到了李世民的麵前,彈劾薛萬徹對皇上有怨望,這一次薛萬徹躲不掉了。薛萬徹與裴行方當廷對質,裴行方有理有據,薛萬徹理屈詞窮,慚愧地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