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寶是繼阿Q之後的又一個遊民形象典型。他和阿Q反映了中國人性格的某些本質方麵,如缺少原則性和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如果說阿Q這個形象所訴說的是中國人失敗的一麵的話,韋小寶這個形象所訴說的是中國人的成功的一麵,雖然這種成功缺少現代性,也不值得今人讚美。
天地會與晚起的安清幫都是潛入社會底層的秘密組織,也可以說是隱性社會,而生活在主流社會或說顯性社會的人們,對他們知之甚少是自然而然的,因此,在清中葉以前的小說,很少有以秘密會社為描寫對象或反映秘密會社生活的。像我們前麵提到的《隋史遺文》和《說唐》,把單雄信描寫成為秘密綠林組織的頭目,而且把綠林寫成自有其活動規則和號令嚴明的組織,這是不多見的。可能因為這些小說的最初作者是江湖藝人,他們是涉足黑白兩道,在隱性社會與顯性社會都能混得開的人物,才偶然地把這些鮮為人知的江湖內幕暴露出來。清朝滅亡以前,有些文學作品偶爾涉及到秘密組織或其成員,也多是把他們當作江湖匪類或綠林豪強來對待的。把秘密會社當作正麵和直接描寫對象的通俗小說,是在民國建立前後才出現的。因為這時不僅不必再擔心清廷的迫害,而且處於地下狀態的許多遊民組織也在此時浮出水麵,其行為逐步為民眾所知,並引起社會的特別關注。這為反映它們傳奇式的生活、描寫其艱苦卓絕的鬥爭和歌頌其反清的業績創造了條件。
1.清中葉以後涉及到遊民秘密組織的通俗小說
我在前麵說過,通俗小說許多是出自江湖藝人之手。四海為家、到處漂泊的藝人與文人作者不同,他們到處流動,對遊民的秘密結社必定會有所聞。假若他們同情這些結社,就會在從事通俗文學作品的編纂中直接或曲折地表現出來。乾隆和乾隆以前,由於文字獄的嚴酷,人們提筆著文不能不有所忌諱,可是到了清代乾隆以後,這種情狀有所改變。此時清統治者的控製能力驟然衰退,許多事也想管,但是力不從心。於是,民間各種不遵照統治者規範的行為越來越泛濫,通俗文藝作品也是這樣。
乾隆以後至清亡,出現了幾部或明或暗涉及到天地會的通俗小說。例如不著撰人,但肯定是撰寫於清代的《劉進忠三春夢》,6卷23回。這部作品是石印本,印於民初。為此書印行而作《序》者說,在他幼年的時候就見過此書抄本的流行。從行文上也可以看出它的確是寫於清代的。盡管作者在形象描寫上是肯定和讚美劉進忠的反清活動,並認為他是得到人民擁護的,但在遣詞造句上,作者還是裝做站在清統治者立場上對劉進忠大加貶斥並加以譴責。這說明作者沒有能夠或者還不敢超越主流輿論。此書內容寫康熙間潮州總兵劉進忠在潮州任上極有善政,但康熙皇帝對他不信任,又派旗軍鎮守潮州。旗軍在潮胡作非為,陷害劉進忠,逼得他起事以應吳三桂,並接受鄭成功集團的封號。書中以生動的情節描寫了劉氏在潮州深受士農工商的擁護愛戴,與旗軍對待人民的態度正好相反。麵對旗軍的胡作非為和對他的迫害,劉氏屢次用計大敗旗軍。劉氏最後失敗了,這並非是他的無能,或受到民眾的反對,而是因為清廷尚未失去“天運”,“氣數”也還未絕的緣故。從這些可以想見作者的政治態度。此書所依據的是真人真事。劉進忠是康熙八年(1669)任潮州總兵的,十三年甲寅起事,兵敗被俘,解京正法。劉起事與天地會建立同年,劉造反起事時曾打開牢獄釋放死囚,得十八個英雄。這些細節皆與天地會創建的傳說有相近之處。
又如《三王造反》和《五虎將掃平海氛記》是寫鄭成功反清複明的故事,大約初刻於道光間(因遇“寧”避諱)。書中所寫以明朝為正宗,同情明朝的覆滅,描寫了鄭成功為了恢複明朝不屈不撓的奮鬥過程。謝國楨先生認為這是由漳南市井之人的演說或講唱發展來的,其中對鄭氏多感念之詞。書中有的人物形象與天地會會薄中的五虎將姓名相同,如吳三桂之子吳天成。他不滿父親俘虜了南明永曆帝及其軍師劉阮忠,私自將其釋放。永曆在劉阮忠保護下逃到海外的大連國,被招為駙馬,治理鳥度,極有成效。《三王造反》的最後寫到鄭成功率領“五虎將大鬧南京”,鄭氏率領反清力量一度攻到南京城下。書中所寫是以天地會建立之時的滿漢鬥爭為大背景的,小說作者的立場與天地會也是一致的。在清王朝已經統治了近二百年後仍持這種立場,並且把它寫在公開的出版物中,這是不多見的。其他如出版於光緒十九年(1893)的《聖朝鼎盛萬年青》,寫武林高手蕩平南少林寺;出版於清末的《三續彭公案》,寫西夏金槍大王白起戈在四角山設“牧羊陣”,並約彭公派英雄前往破陣,幾經周折,得到“牧羊陣圖”,才破了此陣。於是,白天王才感到大勢已去,負罪請降,表示要年年來朝、歲歲稱臣。從這些作品中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天地會等秘密會社活動的影子。
在清朝沒有倒台之前,正麵描寫幫會活動的通俗小說是《黃天錄》。這部小說發表在《杭州白話報》上,時在1904年。書中寫生活在杭州的一位老者陳隱,字洪卿,平生最好結交天下豪傑,江湖上稱其為“老洪爺”。作者寫了“陰陽會”與“洪爺”密切相關,一批民間英雄豪傑痛恨列強入侵,希望聯合江湖誌士以應事變。這反映了一些有見識的秘密會社領導人物已經考慮到如何集聚力量以應對政局的變動問題。此書對於結盟拜會、反抗清廷和行俠仗義的行為發出由衷的讚美。如果我們仔細查閱辛亥革命前如雨後春雨般的報刊,還能發現一些這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