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黨內和革命隊伍中,“左”的或者右的錯誤傾向是時起時伏,經常發生的。劉少奇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曆史,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曆史,也是中國的馬列主義者和各派機會主義者鬥爭的曆史。”而各種脫離群眾、破壞黨群關係的現象都是同黨內的“左”的或右的錯誤傾向密切聯係在一起的。它們最明顯的特點是從主觀願望出發,而不是從群眾的覺悟、群眾鬥爭的實踐出發,因而往往不是犯了命令主義錯誤,就是犯了尾巴主義的錯誤,放棄黨的領導。
大革命時期,陳獨秀把持的黨中央領導機關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對國民革命的領導權,壓製工農運動。劉少奇提出了與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根本不同的革命路線,即:工人階級是國民革命的領導者,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小資產階級在革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人階級應與之建立聯合戰線,帝國主義與國內軍閥永遠是群眾的敵人,也即是革命的對象;中國資產階級是妥協的、不徹底的階級。同時,他在實踐中領導工人群眾進行了許多經濟政治方麵的鬥爭,特別是1927年1月,領導武漢工人收回英租界的鬥爭,取得了勝利。
大革命失敗後,“黨內最主要的危險是脫離群眾的盲動主義、軍事冒險主義和命令主義”。劉少奇對各種“左”的傾向進行了批判,並在理論上和實踐中為解決這種傾向而進行鬥爭。他指出:“關門主義與冒險主義,表現在完全不懂得領導群眾的藝術,不懂得領導黨和領導群眾的不同,不懂得黨的基本口號、基本綱領與目前行動口號之聯係。”對於群眾鬥爭,要“根據當時當地的環境與條件,根據群眾覺悟的程度,提出群眾可能接受的部分的口號、要求和鬥爭的方式,去發動群眾的鬥爭,並根據鬥爭過程中各種條件的變化,把群眾的鬥爭逐漸提到更高的階段,或者‘適可而止’地暫時結束戰鬥,以準備下一次更高階段和更大範圍的戰鬥”。劉少奇認為關門主義和冒險義是當時黨內的主要危險,為了肅清這種危險,必須作工作方式、組織方式和鬥爭方式的徹底轉變,為此就要加強理論的學習,學習曆史經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
針對黨內日益增長的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等官僚主義作風,劉少奇對此進行了深刻的剖析。早在1941年,劉少奇在中共中央華中局黨校的演講《民主精神與官僚主義》中,就對官僚主義產生的根源、表現和解決的方法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在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內“左”傾之風橫行,嚴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劉少奇為糾正這種傾向,深入實際進行調查研究。1962年1月,在黨的“七千人大會”上,劉少奇明確指出:“我勸告同誌們,不要做那個引號裏的‘左’派,要做實事求是的、理論聯係實際的、密切聯係群眾的、實行批評和自我批評的真正的左派。”並且提出了“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誌,在於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況,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他堅持艱苦樸素的作風,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能夠接受人民的批評監督,不在人民麵前擺任何架子;他有事找群眾商量,群眾有話也願意同他說。隻要我們的黨是由這樣的黨員組成的,我們就永遠有無窮無盡的、不可征服的力量”。事實證明,劉少奇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經得起實踐的檢驗。縱觀劉少奇反對各種傾向的曆史過程,可以看出,劉少奇總是從群眾的需要出發,理論聯係實際,提出種種克服錯誤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又往往是實事求是的。正如任弼時在1941年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所說的,“我黨的毛澤東、劉少奇同誌根據實際情形來工作,所以犯主觀主義少些”。毛澤東對劉少奇也進行了評價:“劉少奇同誌的見解所以是真理,不但有當時的直接事實為之證明,整個‘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執行時期的全部結果都為之證明了。”劉少奇不僅從正麵求實,而且從反麵經驗教訓中吸取精華。
(三)強烈的務實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而“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曆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正是這樣的曆史活動,一切曆史的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這實質上指出了物質利益需要是人民群眾最根本的要求,隻有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物質需要,才能促使他們去進行創造曆史的活動。劉少奇群眾觀從馬克思主義的這一根本原理出發,緊緊抓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個黨的宗旨,把它落實到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這個基礎之上,切實為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具有強烈的務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