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三十四、試論劉少奇群眾觀的特點(1 / 3)

楊誌強

劉少奇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緊緊圍繞黨的群眾路線,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提出了許多彌足珍貴的主張和見解,並且在實際中堅持不懈地實行,形成了自己的群眾觀。劉少奇群眾觀是中國共產黨群眾路線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曆史的產物和黨的寶貴遺產,具有廣泛而深刻的內涵,呈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研究劉少奇群眾觀的特點,有利於我們全麵地了解劉少奇的群眾觀,發掘它的科學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作用。

(一)鮮明的求實性

中國共產黨的曆史,就是一部同人民群眾同生死、共患難、團結奮鬥的曆史。一方麵,人民群眾必須有黨的領導,如果沒有黨的領導,人民群眾的革命鬥爭就要失敗。另一方麵,黨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將會一事無成。劉少奇群眾觀就是在不斷地分析黨群關係現狀的基礎上,針對黨所麵臨的曆史條件、環境和黨所承擔的曆史任務,為了解決如何密切聯係群眾、真正代表群眾利益的問題,在實際工作經驗的基礎上而提出的,具有升華領導群眾鬥爭經驗、探索性和求實性的特點。它是在白區鬥爭實踐中形成的,並在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條件下豐富和發展的。

毛澤東曾經說過:“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之所以能夠作出他們的理論,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地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沒有後一個條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劉少奇既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又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善於理論思考和理論創造,把豐富的實踐經驗提到理論的高度,作出頗有創見的理論概括。同時,他“懂得實際工作的辯證法”,善於總攬全局,提綱挈領,抓住事物的本質,解決種種複雜的問題。劉少奇群眾觀的形成與劉少奇本人的理論造詣和革命鬥爭實踐都是密切相關的。建國前,中國共產黨處於在野黨的地位,黨麵臨的環境十分艱險,黨隻有依靠群眾才能生存下去,這樣黨和群眾就有聯係在一起的天然條件。劉少奇群眾觀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好黨群關係,真正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領導、組織和教育人民群眾起來鬥爭,推翻反動統治。中國共產黨要解放全國人民,就必須不僅在綱領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實踐鬥爭中代表人民的利益,為實現人民利益而奮鬥。中國共產黨為此要不斷地提高人民群眾的政治覺悟,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條件,這樣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另一方麵,群眾也離不開黨的領導,否則群眾就如一盤散沙,不能真正改變自身的命運,始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黨和群眾誰也離不開誰。劉少奇在領導革命過程中,很好地把握住了這種關係,在理論上進行了闡述,並在實際中貫徹實施。他認為黨是群眾的領袖、群眾的先鋒隊,黨員是否成為群眾的領袖,不是由黨的任命,法律的規定,而是“由於我們黨員能夠了解群眾,能夠犧牲自己,最忠實地為群眾的利益而鬥爭,能夠說服群眾,能夠在長期的鬥爭中證明我們同誌的主張是正確的”。另外,“人民群眾自己的解放,隻有人民群眾自己起來鬥爭,自己起來爭取,才能獲得,才能保持與鞏固;而不是任何群眾之外的人能夠所恩賜、所能給予的,也不是任何群眾之外的人能夠代替群眾去爭取的”。明確了黨群關係,並不是在實際中就能夠領導好群眾,同時必須要“學習在各種環境下領導群眾的藝術。必須分清楚領導黨組織和領導群眾的方式根本不同,黨內工作方法和群眾工作方法根本不同”。

建國後,中國共產黨成為執政黨,黨所處的環境和麵臨的任務,都改變了,黨的基本任務就是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他們的政治地位,加強民主生活。在這種條件下,一方麵,更便利了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的聯係,另一方麵,又增加了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劉少奇群眾觀解決的是在實現民主化和工業化的過程中,如何繼續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魚水關係,進一步密切聯係群眾的問題。劉少奇對這個問題不斷進行探索,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針對性觀點,如: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加強民主集中製,建立和完善監督製度建設,黨要管黨等。雖然有些建議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實施,但仍具有強烈的現實指導意義。總之,劉少奇總是及時地研究和解決領導群眾鬥爭中所遇到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使之理論化係統化,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領導水平,同時去指導實踐。

(二)嚴肅的批判性

劉少奇不是那種專門著書立說、咬文嚼字的馬克思主義者,而是戰鬥的、實踐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忠於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理論。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勇於堅持真理,批判各種錯誤的理論和觀點。劉少奇的群眾觀就是在總結黨領導群眾前進的經驗教訓,同黨內不斷出現的各種脫離群眾、破壞黨群關係的現象作鬥爭中形成和成熟起來的,它是鬥爭的產物,又是進一步進行鬥爭的理論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