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總論(一)(1 / 1)

中藥的起源與發展

藥史起軒黃,《神農本草》嚐。

《集注》陶弘景,《新修》蘇敬唐。

《拾遺》陳藏器,《開寶》《圖經》詳。

《綱目》時珍著,學敏《綱遺》揚。

《中藥大辭典》,科學性更強。

【注】我國藥學發展很早,相傳起於軒轅時期,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雖有神農嚐百草而著《神農本草經》的傳說,但實際並非某個聖賢所著,而是勞動人民日積月累,乃至有意識地口嚐試驗、觀察,實際體驗,逐漸地積累經驗所得。

南北朝時期的《炮製論》以及梁代(公元456~536年)陶弘景撰寫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對魏晉以來300多年間的藥學發展作了總結,載入藥物達730種。

唐代的藥物學有較大的發展,各地使用的藥物已達千餘種。唐顯慶四年(公元659年),由李、蘇敬等編纂的《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收載藥物共844種。並有藥物圖譜加以文字說明,這種文譜對照的方法,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藥物學家陳藏器,深入實踐,大量搜集民間藥物,編成了《本草拾遺》。

宋代用藥數目更有較大幅度增加,如公元975年刊行的《開寶本草》,1060年的《嘉祐補注本草》,1061年的《本草圖經》,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以及有關的藥學資料所載藥物總數已達1500餘種。

明代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以畢生精力,廣搜博采,實地考察、親臨實踐,對古代本草學進行了全麵的整理總結,曆時27年編成了《本草綱目》這一科學巨著。載藥數達1892種,附方11000多個。改繪藥圖,訂正錯誤,新增藥物374種,是我國科技史上極其輝煌的碩果。清代的傑出醫藥學家趙學敏(約1719~1805年),繼李時珍之後,對民間草藥作了廣泛收集和整理,於1765年寫成了《本草綱目拾遺》一書,全書共載藥921種,僅新增加的就有716種之多,大大地豐富了中藥學寶庫。

新中國成立之後,對中藥的研究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寫成了《中藥大辭典》,其內容更為豐富,載入了一些科學實驗數據,使其科學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