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趙充國——牛人啊。
牛又怎麼樣?此時,辛武賢卻把牙齒咬得咯咯響。辛武賢恨趙充國不是一天兩天。排除政治分歧的因素,僅就能耐而言,辛武賢在山西名將裏,也是叫得出名號的。然而多年來,辛武賢一直不能冒頭,原因之一,就是趙充國這老家夥不肯退休,在他頭上罩得死死的,想搶這老家夥的風頭,門兒都沒有。
羌人造反,五十年等一回。辛武賢認為,該是他出頭的時候了。於是,他借機上書,力求出兵,強勢壓境,將羌人一鍋端了去。沒想到,此方案一出,就遭趙充國反對。到了最後,盡管說戰功也搶到了,可是啥好處也沒撈到,全被趙充國搞砸了。
說真的,我很能理解辛武賢心中的痛苦與鬱悶。在漢朝,如果你是文官,最大的夢想是什麼?當然是當丞相。如果你是個武將,最大的野心,無非就是覓侯封將。想要封侯,就得有武功,想得武功,就得拚命殺敵。可是趙充國力求撤兵,想和平解決羌人造反問題,嚴重地阻住了辛武賢的武功之路,那不等於斬了他的封侯之夢嗎?
趙充國為的是國家,辛武賢為的是封侯。事實上,兩者之間的矛盾,在趙充國班師回朝時,就人看出來了。
看出其中奧妙的人,是趙充國的一個朋友,名喚浩星賜。浩星賜,來路不明,大約也是在長安跑動的。浩星賜半路迎趙充國回朝時,提了一個建議。
他的意思大約是,長安多數高官都認為,先零部落迅速被擺平,都是破羌兵團將軍辛武賢等人出兵的功勞,隻有很少人認為,如果漢朝不出兵,先零部落也會在後將軍的逼迫下投降。反正您也老了,不必跟年輕人較勁。回去跟皇上彙報情況時,不如替辛武賢美言幾句,讓出戰功。這樣,對你也沒啥損失。
如果用心推敲浩星賜這話,微妙異常。好朋友半路迎歸,不見恭維,反而來當了說客,這到底算啥事呢?有問題,這裏肯定有問題。
的確有問題。但千萬別想歪了,浩星賜不是被辛武賢收買了,不過是替一個人探個風罷了。那個人,當然是劉病已。
劉病已為什麼要派浩星賜去遊說趙充國讓功?很簡單,趙充國使離間計,瓦解羌人部落聯盟,有功。然而,劉病已下攻擊令,辛武賢等人殺敵數千,也算有功。前後比較,誰的功勞大?當然是趙充國。
有功,就得論功行賞。問題是,趙充國已經七十七歲了,將軍也做了,侯爵也有了,可謂功成名就,啥都不缺了。封或不封,似乎都無關緊要。可是,對辛武賢等人就不同了,人家的路還長,離人生頂點還遠著呢。
這下子,終於看出點門道了吧。出兵的方案是辛武賢提的,攻擊令是劉病已下的,現在羌人問題解決了,劉病已就是想對辛武賢等人論功行賞。可是對辛武賢行賞,就必須給趙充國也加上一大份。
可劉病已認為,給趙充國一大份封賞,沒那個必要。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議趙充國讓功。那樣的話,劉病已好,趙充國好,辛武賢也好。平羌之戰,就成了漢朝團結對外的一戰,多好啊。
趙充國已經聽出了他那朋友的話外之音。但是,老將軍不但打仗牛,脾氣也挺牛,他立馬就頂了浩星賜,打破了劉病已的如意計劃。
趙充國是這樣說的:我憑什麼要讓功?讓功等於歪曲了事實。事實是什麼,我當初說得很清楚。聽我的話,幾個月內,不動用漢朝多少兵馬,即可解決羌人問題。現在好了,問題解決了,就有人想爭戰功。我告訴你,我回去後,不是想替自己爭功,向世人標榜,而是想為後世立個榜樣,敢說真話。
果然,趙充國回到長安,把劉病已戰前對他的不信任,以及戰中被罵而生的那些氣,嘩啦啦地出了一通,結果弄得劉病已都不好意思。現在看來,趙充國那牛人,連劉病已都要讓他三分,辛武賢要拿趙充國開刀解恨,那不等於拿雞蛋砸石頭,找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