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世界進入了核時代(1 / 2)

千百年之後,那時的人們回望曆史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會把核爆炸的蘑菇雲,當作20世紀、乃至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標誌性的重大事件之一。因為以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的頭頂上,似乎永遠懸掛上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末日即將來臨”——成為人類永遠的噩夢。

然而,當1900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意識到,世界將進入核時代,天才的科學家們仍然在為“原子核”這個東西是否存在而絞盡腦汁。

“原子”——本是希臘文名詞“atom”。在希臘文裏,意為“不可分割”。兩千五百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這個說法。直到1897年——人類即將邁進20世紀門檻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從陰極射線的研究中證實了電子的存在,並進一步證明它是一切化學元素原子的組成部分。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基本粒子,這就說明原子是有內部結構的,從而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理論。

時光進入20世紀,天才的物理學家們加快了對原子世界的認識——

1902年,法國科學家居裏夫婦發現了自然界放射現象並指出了放射能的強度;

1905年,美籍德裔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以及質量和能量的關係方程式:E=mc2;(注:此處的2應該在C的右上角,為C的2次方)

1913年,丹麥理論物理學家玻爾提出原子結構的量子化軌道理論,超越了在牛頓之後維持了兩個世紀之久的物理學法則,在小小原子的內部,建立起了一個世界;

1919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在實驗室首次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用а粒子轟擊氮核,成功地把氮變成了氧和氫——把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並將這些反彈回來的粒子(氫核)命名為“質子”;

1929年,英國物理學家考克饒夫和瓦爾頓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1931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設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從а粒子轟擊鈹核的實驗中發現了“中子”。中子的發現,是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一個轉折點,在中子未發現之前,人們對於原子核的內部結構是不清楚的,發現中子之後,人們才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人們一般認為,人類進入核時代的大門,是由中子打開的;

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普斯曼在研究中子與鈾核的作用新形成的各種放射性元素中,發現了鈾的裂變現象;

1939年,居裏夫人的女兒、法國物理學家約裏奧?居裏提出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的可能性;

1939年,丹麥理論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原子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引起這一反應最適宜的核素就是鈾235.這就找到了人類打開原子彈奧秘的“金鑰匙”;

從此,人類正式進入了核時代。

將近3個世紀以前的1721年,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按照武器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行深思,並預測過武器發展的前景。他說:“我覺得不寒而栗,生怕到了最後,有人發現某種秘密,而能用最簡單的方法,置眾人於死地,整個地摧毀一切民族和一切國家。”

兩百多年後,他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美國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寂靜的沙漠,一望無際。突然,一道奇異的光芒仿佛從地球的心髒噴薄而出,瞬間形成巨大的火球,膨脹著、升騰著,直抵雲端,其光芒映徹天際。震顫不已的天空,突然幻化出一朵巨大的蘑菇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