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明清災害群發期”概念的提出(1 / 2)

末第一章“災害群發期”(宇宙期)的概念是由自然科學工作者首先提出的。他們在從事自然災害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在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史上,有那麼幾個較長的時間段,表現出各種自然災害十分嚴重而頻繁的現象,這種災害呈多發、群發而持久的趨勢,被稱作“災害群發期”(宇宙期)。這一概念的提出,對中國自然災害史的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並作為一種先進理論為災害史研究者所借用。

一、“災害群”的相關術語

災害學上有很多名稱相近但內涵不盡相同的相關術語。從事災害史研究,必須搞清這些術語的真正含義,才能將其作為理論用以指導實際的研究。比如“災害群”,與其相關的概念就有群發期、群發性、災害鏈、因果鏈、同源鏈、串發性、共發性、原生災害、次生災害、衍生災害等。

群發性:自然災害的發生往往不是孤立的,它們常常在某一時間段或某一地區相對集中出現,形成災害頻繁或眾災共生的局麵,這種現象稱為災害群發性,或稱為災害的時空群發性。群發性可以指一種災害在同一地區或不同地區相繼發生,也可以指多種災害,在同一地區或不同地區相繼發生。

災害鏈:一種災害特別是重大災害發生後,會由此連鎖引發其他一種或多種自然災害,這種現象稱為災害鏈。一些學者將災害鏈分為因果鏈(串發性)、同源鏈(共發性)等。因果鏈或串發性災害鏈是指在一種災害發生後,會誘發另一種災害;同源鏈或共發性災害鏈是指基於同一原因在一些地區同時發生的一係列災害,或者說,一些地區接連發生的災害,具有相同的致災因子(同源)。

由“災害鏈”的概念又引發出原生災害、次生災害、衍生災害等概念。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主導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次生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的特點;一些重大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係列其他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

災害鏈與災害群發性的概念,有著基本相同的內涵,難以截然分開,有時候被災害史研究者交互使用。如果要說它們之間的區別,災害鏈主要是考慮災害發生之間的時間關係;災害群發考慮的是災害發生時空上的集中。這兩種考慮都是試圖解決災害成因及預測預報問題,實無本質區別。

二、“明清災害群發期”概念的提出

自然災害的群發期,有不同的時間尺度,可以是幾年、幾十年,也可能是百年、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同時又有不同的空間範圍,可以是小區域的(如一地或數地、一省或數省等),也可能是全國性甚至全球性的。災害群發期的時間尺度和地域尺度都沒有固定的標準。災害群發期、群發性、災害鏈作為災害學的常用術語,在災害史研究中早已被廣泛地使用,但是綜合自然災害群發期,現在一般稱宇宙期,其概念則出現較晚。

綜合自然災害群發期是指自然災害的發生在時間上的頻次和空間上的分布並不是均勻的,有著活躍期與平靜期的相互交替,自然災害,特別是大的自然災害明顯集中在少數幾個時期。最早發現的綜合災害群發期是“明清災害群發期”,或稱為“明清宇宙期”,後來有學者進一步稱之為“自然災異群發期”。

1963年,地質學家王嘉蔭教授在《中國地質史料》一書中,對隕石、流隕、雨土、地震等自然災異,按1世紀為時段,進行頻次統計。結果表明:隕石墜落次數和隕石雨次數,峰值出現在16世紀;雨土在15世紀、16世紀、17世紀、18世紀、19世紀發生的頻次分別為6次、6次、11次、9次、5次,17世紀為峰值;地震的情況是,“1600~1700年間發生地震次數最多”。可見,隕石、流隕、雨土、地震等自然災異在16、17世紀均有著明顯的峰值。其間呈現出自然災害十分嚴重而頻繁的現象,如嚴重低溫、大旱、地震、洪水、蝗災、瘟疫、饑荒等頻頻出現。後人建議稱其為“嘉蔭期”或“明清災害群發期”。王嘉蔭教授多次強調,學者們應該進行多種現象間的“橫向研究”,以期獲得更多和更深層次的認識。1972年,竺可楨發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從公元前約3000年到公元1900年近5000年中,我國共存在四個低溫期,即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在公元1400~1900年這500年間,“我國最冷的期間是17世紀,特別是以公元1650~1700年最冷。例如唐朝以來每年向政府進貢的江西省的橘園和柑園,在公元1654和1676年的兩次寒潮中,完全毀滅了。在這50年期內,太湖、漢江和淮河均結冰四次,洞庭湖也結冰三次。鄱陽湖麵積廣大,位置靠南,也曾經結了冰。我國的熱帶地區,在這半個世紀中,雪冰也極為頻繁”。王嘉蔭教授的發現以及竺可楨先生《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的發表,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美、蘇、英、日等國書刊競相介紹竺可楨的文章。國內一些自然科學工作者,把王嘉蔭教授和竺可楨先生的研究成果結合起來,將曆史時期中國氣候變遷的考察轉向宇宙天體,用天文氣候學方法探討曆史氣候的變遷。1978年,任振球、李致森在“全國氣候變化學術討論會”上,提交論文《行星運動對中國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影響》,從九大行星會合周期出發,著重探討行星運動對我國氣候變遷百年振蕩的影響。該文提出,竺可楨指出的我國近5000年的四個寒冷期,“均出現在九大行星會合處於冬半年,且地心張角較小時期”。1665年的弧最小,為43°,相應地,在其臨近時期中,我國和北半球出現了3000年來最冷的17世紀低溫期。我國還發生了明末特大幹旱,黃河出現曆史最大洪水,以及華北地區發生最嚴重的地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