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後記(1 / 1)

冷冬已至,北風凜冽,孤雁南飛,氣候漸寒。但拙稿終可告一段落,心裏仍不免有絲絲暖意,幾年來個中辛苦,亦化作一份甘甜。雖然書稿尚不盡人意,但以本人愚拙之資,時屆不惑而有斯成,亦足可聊以自慰矣。然而書稿之成,又不敢獨居其功,心中諸多感激語,不吐不快。

慶幸自己能夠師從袁祖亮教授攻讀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承蒙業師厚愛與信任,讓我承擔《中國災害通史》清代卷之編寫。《災害通史》這套叢書,在主編統一要求下,各卷體例編排、章節安排以及表格之置放等,基本一致而略有變通。陳述曆史災害之慘烈,呼喚今人居安而思危,乃史學經世致用之必然,故災害史應言國計、談民生,以曆史為現實之資鑒。以此為編撰主旨,在寫作過程中,袁師常告誡各卷作者,當通力協作,共謀統一;針對各朝之內容挖掘,則力求既要凸顯各卷之不同特色,且能融會通史之“通”和斷代之“變”。尤須指出者,值書稿創作中途,吾國民兩遭天變,先有南方之雪寒,後繼汶川之震痛,數萬條生命為災難所吞噬。沉痛之餘,由現實而追思曆史,大家化悲戚為動力,以史學經世為職責,助推書稿之早成。

書稿雖由筆者一人完成,但和諸多老師和學友的扶助密不可分。感謝楊天宇教授、張旭華教授、王星光教授、薑建設教授、安國樓教授、陳隆文教授等,諸位老師平日的教誨與點撥,讓我受益匪淺。劉繼剛博士、焦培民博士、閔祥鵬博士、邱雲飛博士、劉春雨碩士等,分別為先秦、秦漢等各卷撰者,平日和他們的交流與切磋,使我多有啟發和靈動;賀科偉博士、安磊碩士、霍佳佳碩士、王鳳華碩士等,曾參與書中部分圖表的製作與資料核校,在此亦向他們道聲感謝。還要感謝陳建章教授、駱玉安編審和馬達博士於百忙中對書稿進行詳細審閱,正是因為他們的審慎認真,才使書稿不至於錯訛太多。書稿得以付梓,鄭大出版社總編王鋒、編輯戚鵬等相關人員功不可沒,此一並致謝。

最後還要感謝家中妻兒與父母。妻子朱萍於高校從事學務工作,事情瑣碎而繁忙,小兒朱子正在初中讀書,每日均需接送與輔教,工作之餘妻子承攬了一應家務,心中卻了無怨語。犬子秉性馴順,又能勤於誦讀,不似頑劣輩難管馭,亦教人省心多多。父母年邁且體弱多病,然常囑我勿以之為念,烏鳥尚有私情,為人子者豈不願奉養父母!百行孝為先,然而,幾年來所謂對父母之孝,非但未能於床前親侍湯水,即如電話中問候亦罕有之,反躬自問,內心實有愧焉。由衷言之,妻兒父母的理解支持是我重要的精神食糧,正是因為沒有扶老育幼之憂慮,才使我得以全心投入寫作。在此,我願將本書作為一份禮物送給他們,並向他們表示由衷的祝福。

清代書卷宏富,堪稱汗牛充棟,災荒史料,遍及群書,既有官書正史、方誌文集之巨製,又兼宮廷檔案、私家信劄之浩繁,即如稗史野乘、鄉裏傳聞亦多可取鑒。故雖無做炊乏米之憂,然僅憑一己之力,於史料之搜集與整合、駕馭與利用,殊為不易。因時間倉促及受一些條件桎梏,本人雖業已傾力而為,仍恐資料不足難以服眾,兼以自己學識淺薄,書中定有很多乖舛疏漏處,懇請災害史研究專家同行不吝賜教,督己修省改過,以俟來日訂正,彌補缺憾。

最後要說的是,清代災荒研究,成果豐贍,拙稿中諸多借鑒之處,或未能一一注明,特此聲明並表示感謝。

書寫至此,已是更深夜靜,視窗外夜色漆然,月晦星稀,倦意不覺襲來。合上疲憊的眼簾,亦合起一本厚厚的夜。

是為後記。

戊子年十月二十八日夜

朱鳳祥於中州金水河畔鄭大老校區三號宿舍樓230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