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鄉長”話中關

訪談鄧啟祥

受訪人:鄧啟祥

采訪人:楊小林 周東軍

訪談時間:2001年11月15日

訪談地點:中關村保福寺平房鄧啟祥先生家中

受訪人簡介

鄧啟祥(1921—2002),北京市人。1954年任保福寺鄉鄉長,1955年到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工作,1984年在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退休。

楊:請您先談一談您的家世與中關村的關係。

鄧:在我小時候聽我祖母和我母親說過,我家的祖籍是山東登州地區,是由我的曾祖父帶領全家逃荒來北京的。到北京後住在西城區剪子巷,據說在西四路口賣白薯。我祖父兄弟五人,祖父成年後曾在故宮內做過木瓦工,後來帶領全家在城外保福寺居住,主要生活來源靠祖父做架子工。他弟兄中有三位在解放前就已過世了,我的二祖父和五祖父解放後不久也不在了。我父親學過木工,後來靠做吹鼓手和看墳種地維持生活。所看的墳在頤和園東北角一個叫“坡兒上”的地方,他家墳由我們看著,他家的地也由我們種著,我們給他們家拿租子。1952年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建設占地,我家的祖墳遷移後就和城裏的親戚沒有什麼聯係了。

我是1921年出生的,1928年在保福寺東廟念書。1931—1934年在城內麻狀元胡同義順齋裱糊鋪學徒,回家以後一直在家種地和做裱糊工作,到1948年底1949年初在保福寺鄉政府任財政委員,1954年保福寺鄉第一屆人代會當選為鄉長,1955年因中國科學院征用土地,我到化學所工作,在總務科任辦事員。1958年在化學所食堂任管理員。1975年在環境化學所食堂做管理工作,環化所當時在懷柔。1984年退休。1985年在環化所知青社服務公司做管理工作。1986—1992年在發育所傳達室做收發工作。1992年後一直在家。

在解放前並沒有“中關村”這麼個地名,“中關村”是在科學院到了以後才叫出來的。我們住在這地兒的人都叫它“中官兒”(為簡潔起見,下稱“中官”)。中官歸保福寺鄉管轄。保福寺鄉也是解放後的叫法,解放前叫18保,歸北平市18區管轄,下設11甲。18保原來設在藍旗營關帝廟西屋,關帝廟在藍旗營北門內。大約是在1946年底遷移到保福寺西廟的西屋,這是解放前。再往前的事情我就記不清了。1954年鄉政府遷入東廟,西廟則交付保福寺小學使用。保福寺小學是中關村一小的前身,解放前成立的,具體時間我記不清了,是由當時的保長劉長祿出麵集資籌建的。解放後大約1949年的4—5月份,推翻保甲製,18保改為18村,改甲為閭,11甲改稱11閭。1950年12月更名為保福寺村,1951年後為保福寺鄉。

楊:您能具體地給我們談一談保福寺各甲的具體邊界嗎?

鄧:我們就從藍旗營說起。藍旗營的北邊是成府村管轄的地界。藍旗營原來是清代的兵營,邊界比較整齊,住戶也比較多,按東北、西北、西南、東南四塊分為第一、二、三、四甲,具體邊界是:東至三才堂,南至北保福寺,西至中官,北至清華南牆。聽祖輩說藍旗營是有圍牆的,但到我記事時圍牆已塌,但牆基還在。藍旗營還設有箭亭,在現在的低溫中心(今理化研究所)附近。藍旗營的西麵就是中官,分為第五甲和第六甲,五甲在北,六甲在南,具體邊界是:東至藍旗營西門外,也就是現在的科儀中心;南至南保福寺北頭,就是現在的四環路以南;西至臨近燕京大學東牆外果園以東,就是現在的白頤路東;北至成府南頭,邊界是一條西南向東北的斜線,後來修建成府路時才取正為南北向再拐為東西向的。第七甲和第八甲為北保福寺,東至老鐵路,南至保福寺的東廟,西至中官,北至藍旗營南門,七甲在南,八甲在北。第九甲和第十甲為南保福寺,東至五道口,南至三間房,西至東大院(屬海澱管轄),北至保福寺東西廟前大道,九甲在北,十甲在南。最後的十一甲是在東北角,藍旗營以東的三才堂一帶,還包括清華園和西柳村,在老鐵道的西側,占很小一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