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時期,五甲有24戶人家,有顧、劉、張、吳、侯、徐、高、楊、繩、芥等姓。五甲西北角有菜地。因成府有座喇嘛廟,所以在今北大的中關園三公寓之南有喇嘛墳,大約有十來座,墳周圍三麵有鬆樹。這一帶並沒有太監墳。現在的中關園和化學所、設計院都在五甲界內。化學所的西北角是亂墳崗子,化學所西南麵有一鬆樹圈墳,看墳人叫芥德才。六甲有16戶,有張、楊、尹、姚、王、梁等姓。這裏有當官的墓葬三處。在北京天文台樓後,有一鬆樹墳地,墳主姓東,看墳人姓楊,墳前有井。此墳西南,還有一楊樹墳地,看墳人姓張。另有一座無主墳,在今福利樓以西。後來科學院占地遷墳時,我是起墳的總監察,在無主墳中起出有金銀、文物,金銀交銀行,文物交大覺胡同。北京天文台東南有張家,是地主,張宅東麵接出一間小房,做了外來戶的夫妻店,賣酒、醋、醬油、煤油、火柴等。小店的門臉朝東,在房簷下的右上角處寫著“中官”二字。
在我的記憶中,從未聽說過有朝官在這兒恭候朝見的事兒。我的印象是當時這裏無官道。
楊:保福寺的東廟和西廟在現在的什麼位置呢?
鄧:東廟在現在的中關村遊泳池的位置,西廟在現在的中關村87樓處(已拆除,今為融科大廈)。東廟略微偏南一些,東西相距大約200米,西廟略大。在東廟的東南不遠,有一五道廟,比較小。西廟是八大處大悲寺的下院,有二進。一進供彌勒佛;二進供三大士,如來、文殊和普賢。有東西配殿,東配殿供財神,西配殿供娘娘。鄉政府就設在西配殿。東廟有圍牆及東西廂房,但無僧眾,隻有看廟人,供奉關公,有匾,上書“亙古一人”。五道廟的西屋是私塾,東屋是小賣部,東西耳房住有兩戶人家。
楊:東廟和西廟是在什麼時候拆的呢?
鄧:1957—1958年,東廟先被拆除,後來建計算所時拆的西廟。
楊:在您的記憶中18保當時有哪些主要道路?
鄧:藍旗營東西直通,西至成府路,東至清華園老鐵路。南北直通保福寺北大道,直到南保福寺以南。藍旗營東門外往南有車道直通南保福寺界外。北保福寺北邊有人車道,可通海澱。在這南邊還有一條小路直通海澱,南北保福寺中間有一條車道,東至老鐵路,西至海澱。南保福寺中間有小路東至鐵路,西至海澱。還有一條寬路從南保福寺至老的清華園火車站,這條路後來逐漸消失。三才堂、清華南門外有一條土路直通西直門。
楊:請您再談一下保福寺鄉的行政歸屬的變化。
鄧:在18保時,歸三才堂管轄,1949年劃歸成府管轄。1959年成府派出所撤銷,中關村派出所成立,保福寺鄉劃歸中關村管轄。土改後根據區政府的指示,搞農民互助合作組,後又搞土地合作社,一共有29戶,這29戶都是貧雇農,社長是董世德。人民公社後,保福寺為一小隊,歸大鍾寺大隊管轄。
楊:在您任鄉長時的鄉政府幹部您還記得哪些人?
鄧:解放初期鄉政府隻設正、副鄉長及秘書,後來增設財政、民政、治安和婦聯,其中正式脫產幹部4人。幹部有一些是從部隊轉業來的,也有一些是像我這樣是當地的。保福寺村的第一任村長叫王德福,從1949年初到當年的七八月份任村長,後因貪汙被免職。第二任村長趙珍,村改鄉後任鄉長。他好像是1949年入黨的,我是1955年入黨的。後來他任支書,我任鄉長。他是和我一起到化學所的,現在已經去世了。我任鄉長時,副鄉長是一位姓孔的女同誌。接替我鄉長職務的叫朱文起,現在還健在,也住在保福寺。當時的婦女主任,大家都叫她程四奶奶,也早不在人世了。其他的人我就記不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