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中的科學宮與科學城
訪談薑虎文
受訪人:薑虎文
訪談人:楊小林
訪談時間:2001年8月13日
訪談地點:中關村薑虎文先生家
受訪人簡介
薑虎文(1918— ),山東省禹城縣人。1952年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基建財務局基建處定額組組長,1954年調入中國科學院。離休前為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副所長。
楊:薑先生,請您先談一談您在來中國科學院之前的工作。您原來的工作與科學院的關係密切嗎?
薑:我1952年由平原日報社調到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基建財務局基建處,主管政務院14個部的基建定額與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所屬部委局北京地區的限額以上的基建工程計劃、規劃、設計、施工等工作,還附帶管北京市文教區計劃。當時中國科學院的基建是限額以上項目,所以由我直接管。這14個部委中,其他部委的基建項目基本上屬於工業民用建築,都能提出定額,隻有中國科學院的基建項目屬於科研用建築,提不出定額。由於當時我國在科研用建築方麵沒有任何參考資料,所以在相關項目的設計、施工方麵困難很多。為了搞好這方麵的工作,那時我與科學院的來往就比較多。當時,張稼夫是副院長,秦力生是辦公廳主任,陳宗器是副主任。陳宗器還是院地球物理所研究員,我和陳宗器的接觸比較多。
我到文委時,正值高校的院係調整。根據調整方案,燕京大學被撤銷,北大為文、理綜合大學,清華為工科類綜合大學。燕京大學撤銷後,其文科和理科部分歸北大,工科部分歸清華。北大由城內紅樓遷至原燕京校園。我到文委的第一個基建任務就是為調整後的北大、清華做規劃。因為燕京校園很小,原來的成府路是一直向西穿過去的,路北是燕京,路南是老百姓的民居,叫桃園。調整後把桃園劃給北大建宿舍,具體設計是梁思成管的。當時一共搞了40多萬平方米的基建項目。
楊:那麼,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的整體規劃是怎樣的?
薑:新中國成立後如何建北京,早期梁思成曾提出過“撇開老城建新城”的設計方案。1952年文委從蘇聯請來的一位女的規劃專家,也是“撇開老城建新城”的設計方案。她在這個基礎上提出過一個規劃,中軸線在老城西外,南起複興門外真武廟,北至中關村。規劃在這條軸線上的主要建築物有:在真武廟建廣播大廈,即現在的廣播電影電視部大樓;廣播大廈北麵建國務院大樓;往北建蘇聯展覽館,即現在的北京展覽館;再往北建科學宮,具體位置在文教區變電站東北,這個變電站是科學院修的,即在現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東北麵;最北是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大樓。科學宮的模型當時已經做出來了,32層高。從頤和園海昌閣(應為佛香閣)的頂端到景山上最高的亭子的頂端拉一條線,中間就是科學宮的高度。
那次北京市的規劃是沒有環路的,而是以老城為中心向四外建輻射線。科學宮就在從故宮經西直門到頤和園的輻射線的東北麵。根據這個規劃,北京市在公主墳以西重點修建了各軍兵種的司令部。在三裏河建四部一會大樓。“四部”包括財政部、一機部,還有兩部記不清了,“一會”是計委會。還有就是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三校院係調整及十大學院的修建等。
楊:是哪十大學院?
薑: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八大學院,再加上南麵的北京音樂學院和北京財經學院。這八大學院包括:北京航空學院、北京礦業學院、北京農機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石油學院、北京郵電學院、北京地質學院和北京醫學院。
楊:當時北京文教區劃給科學院的占地麵積是多少?
薑:6000多畝。
楊:具體範圍呢?
薑:大概範圍是北起中關園,南至五塔寺,東起清華主樓至西直門路,西至中關村24樓、81樓南北一線。中關村的定點與施工是與十大學院同時進行的。那時政務院要建文教區,大學、圖書館、科學院都包括在內。文教區內要建新建築,許多單位要搬進來。但是,進行到一半時,規劃變了,結果許多工程下馬了。最典型的例子是人民大學。人民大學成立時在城裏,往文教區內搬,搬了一半,規劃變了,結果很長時間內是城裏一半,城外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