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藍圖中的科學宮與科學城(2 / 3)

楊:規劃是什麼時候變的?

薑:1955年。蘇聯把這位女規劃專家調走了,換了一位男的年紀較大的規劃專家來。這位專家否定了前一個規劃,他提出“要接受莫斯科的經驗教訓,須在老城的基礎上建新城”。

楊:這次是如何規劃的?

薑:這次規劃仍以老城的子午線作中軸線。即南起永定門,往北經前門、正陽門、天安門、三大殿、景山、鼓樓、鍾樓,再往北延伸至土城北,建科學宮,具體位置是現在的中華民族園,最北端是現在的中國科學院917大樓(今奧林匹克公園內,現已拆除)。

楊:科學宮為什麼選在那兒呢?

薑:因為西邊為文教區,東邊是輕工業區,位置非常理想。

楊:科學宮為什麼沒建起來呢?

薑:因為當時北郊條件差,所以何時開工一直定不下來。“文革”開始後也就不提了。

楊:第二次規劃對科學院有什麼影響嗎?

薑:科學院在西北郊也就是中關村地區的占地麵積從6000多畝減少為3600畝:南起土城路(即現在的知春路),北至成府路,東西不變。另在北郊劃地22000畝:南起土城,北至小清河岸,東起安立路,西至德清路。變電站在北極寺。這個變電站也是科學院建的。科學院當時的規劃是除電子學的幾個研究所留在中關村外,其餘各所都要遷到北郊,中關村成為電子學城。當時四環路穿過北郊與西北郊科學院地區,北郊的規劃是新的,沒有什麼問題,而中關村的一期規劃已經完成,一些研究所的科研辦公樓已經建好,緊靠路邊,四環路通車勢必會影響到科研工作。這樣,北京市考慮到科學院的情況,特許中關村一段不通行,東來的車繞成府路,西來的車繞土城路。

楊:您所說的四環路就是現在的四環路嗎?原來的規劃裏就有這條四環路?

薑:原來就有。在北京市的第二次規劃裏取消了輻射線,改為建環路。所以現在所修的四環路並不是什麼新的規劃。

楊:您是如何到科學院的?是組織調動,還是您自己要求的?

薑:我自己要求來的。我是1954年到科學院的,因為那時要建科學宮。當時我負責規劃設計的廣播大廈工程剛開工,覺得科學宮是一個大工程,是一個學習的機會,所以要求到科學院來。我要求到科學院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我主管的14個部中隻有中國科學院是屬於科研用建築,我對這些很感興趣。

楊:請您再談一談當時中關村的規劃。

薑:中關村的具體規劃是按照科學院黨組提出的“科研建築八字方針”製訂的。這八字方針是:安全、安靜、綠化、成套。其中,“安全”是指,防特、防盜、防水、防火、防毒、防汙染等。“安靜”就是要謹防噪音。根據“綠化”的要求,就是要建兩個公園、四個人工湖、溪水繞村行。“成套”包括:(1)設鐵路支線、公路;(2)設兩用電話局,即電話與電腦一線兩用;(3)建氣體廠,保證用水,即上水足量、下水通暢;(4)要11萬伏高壓線進戶和兩路與環行供電,以保證研究用電;(5)要水暖和熱量統一供應;(6)設醫院;(7)設幼兒園,中、小學校;(8)設招待所與娛樂場所;(9)設各種商店、市場。

楊:您能具體談一下嗎?

薑:首先是工作區與生活區分開。四環路這段為街心公園,四環路寬80米,中間40米建街心公園,南北上下路各20米。物理所與計算所中間、力學所與電子所中間,南起502所,北至化冶所為帶形公園,兩頭各建一建築物,使公園兩側的路合二為一,使兩端向裏看看不到,便於保密。力學所北,化冶所南原有四個窯坑,建成人工湖。把物理所、自動化所、計算所的冷卻水集中起來,在現在的服務樓南麵修一個分水閘,一半水順河向西走,原來有一條小河在現在中關村一小和中關村三小中間,順著河過小橋向西南開始修一個半天然遊泳池,地址在現在的科學院第三幼兒園南牆的鬆樹林南頭處,在中關村80樓東南修一控水閘,使遊泳池的水彙入東南來的小河內,最後向西入白頤路西邊向北的小河內;另一半向北走,入公路南邊溝向西流,至白頤路邊進管道流入路北邊溝,向東至電子所東牆外向北流,然後入人工湖,水大時可提閘放入清華大學門前的小河裏。遊泳池南為萬人禮堂。電子所與力學所中間為五千人禮堂,圖紙當時已設計好,後因三年自然災害未開工。五千人禮堂對麵路南為圖書館。現在的北大附中原為科學院的幹部子弟學校。當時規劃的居住人口為6萬人。為防戰爭,科學院第三幼兒園老樓南邊至東西路為萬人人防工程。為保證中關村的水電供應,打了6眼加壓井,規劃了11萬伏的變電站。當時不允許11萬伏的高壓電進戶,那算二級電站。我就去北京市電業局找到了電業局的黨委書記,把科學院的特殊用電情況和他們講了一下,他給我出了個主意,說不是有華北區的11萬伏的高壓線路過你們中關村嗎,你辦個手續,向國務院申請,請求批準,這樣11萬伏高壓電不就進戶了嗎,中關村就不會再斷電了。我回來後向科學院黨組書記、副院長張勁夫彙報了,張勁夫與我馬上去了國務院,很快國務院秘書長打電話給水電部。那天水電部的部長不在,是辦公廳主任接待的,當時就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