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經濟研究所是屬於中國科學院的,這個所也在中關村。所裏有個研究員孫尚清,有一天,他來找我,說他在北京工作,可是他愛人林桂秋在東北的什麼地方,沒法調過來。她是個小兒科大夫,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把她調到北京來就好了。我們那個時候正在擴大醫務室,經院裏批準,就把林大夫調來了,家也安在了中關村。這樣我們才算正式有了一位小兒科的大夫。孫尚清現在名氣很大,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後來我們接著就籌備辦中關村醫院。當然,這些事都有院裏領導的支持,不然也辦不起來。中關村醫院也歸科學院管了好多年,後來交給了海澱區。
楊:在您到科技大學教課之前,在中關村還抓了哪些事情呢?
李:事情雜得很,時間長了,好多也記不得了。比如說,海澱區對於愛國衛生運動還是抓得比較緊的,我記得那時經常組織人到每個研究所去檢查衛生。再比如,宿舍裏上下水的問題,原來3層樓房的自來水就常常上不來,4層樓常常是到了夏天就沒水。我們找自來水公司來打井,打了中關村的第一口井。
還有重要的,電話呀。當初沒有電話可打,中關村最早的28局原來就是中國科學院自己辦的。技術人員是由我們自己找的。記得當時有人向我們推薦了一個人,好像這個人是在東北哪一個研究所的,技術上很好,就是搞電話的。他大概原來被打成右派了,或是什麼其他原因,原單位不用他了。我們把他找來,還為此買進來一些機器,開始裝電話,各個單位有總機,下邊安分機,想要對外聯係就方便多了。後來哪一年把28局交出去了,由市裏統一管理。現在這28局也變成6255了什麼的,好幾個局了。
還有,當年為了豐富業餘文化生活,要給大家建一個文化娛樂的場所,也可以用來開大會,這樣就蓋了中關村禮堂,叫“四不要”禮堂。為什麼叫“四不要”呢?當時科學院管理局下麵有一個基建處,基建處的同誌介紹了一個建築方案,不要鋼筋,不要水泥、磚瓦和木材,好像都是用預製板搭起來的。沒有多長時間就蓋好了。當時西郊辦公室就在禮堂旁邊的那個四合院裏,蓋這禮堂時,我幾乎每個禮拜天都在辦公。管理局的局長老來問怎麼樣了,有什麼問題呀。總是我在那兒接電話。蓋好禮堂,就成立了中關村俱樂部,我就幫著俱樂部搞一些文娛活動。
還有一件事,就是為孩子們辦好小學。原來有一個“保福寺小學”,是當地村裏辦的。我來的時候,保福寺小學已經挪到現在中關村一小那個地方了。規模很小,非常簡陋。中關村科學院單位多了,小孩子迅速增加,要讀書,如何辦好小學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我們向院裏報告,院裏很支持,就給小學蓋房子,後來就改名叫“中關村小學”了。小學校長姓王,我跟校長談過好幾次。可能是1959年的暑假,我找了幾個所的人,幫忙給小學生組織一些課外活動。比如有觀察天氣的小組,有看天空識星象的小組,或其他關於生物、數學的小組。搞了一些比較能夠提高孩子們興趣的課外活動。各個研究所的年輕人也都非常支持這件事。暑假期間,一個禮拜搞兩次,我也跟孩子們一起活動。
當時我們在西郊辦公室工作的人,確實是為中關村的發展做了很多工作,包括這兒的植樹綠化。那時候沒有綠化隊,就隻有一個姓李的老花匠,現在這人已經去世了。他非常熱心,但像組織人植樹這類事他沒法管。中關村南區大興土木,凡是蓋好了一棟樓之後,樓的前麵都得要種樹。因為那個時候講義務勞動,植樹也算是義務勞動的部分。我就組織安排人去種。給各個研究所派工,要求出多少人,到哪兒去種,我們要做好計劃。事先把樹苗送到那兒,提出植樹的要求,並負責送茶水。各所來的人,一般都能按時上工,完成任務後收工。中關村南區各樓的樹,差不多都是那個時候種的。隻有原來中關村林蔭大道上的那些樹,是由有關部門負責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