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早年的中關村
訪談李佩
受訪人:李佩
訪問人:楊小林
訪談時間:2007年5月30日
訪談地點:中關村李佩先生家中
受訪人簡介
李佩(1918— ),江蘇省鎮江市人。曾任中國科學院西郊辦公室第一任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英語係主任。
楊:李先生,我們院史辦公室的同誌,過去訪問過您。這次又來打擾您,主要是想請您從中關村科學城的曆史方麵再展開一些。因為您在中關村社區的早期建設中,付出了很多的心血。就從您回國之後來到中關村講起吧。
李:我與郭永懷是1956年秋回國的。記得當時派到深圳羅湖口岸去接我們的,一位是在物理所搞行政工作的胡翼之,另外一位就是現在理論物理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經常能看到他發表文章的何祚庥。到北京後,一開始是住在城裏的招待所,不記得具體在什麼地方了。我們是1956年11月住到中關村來的,一直住到現在。
關於我的工作問題,當時本來科學院要我幫著搞點外事工作。院外事局的局長還把我給找去了,跟我說這件事,我當然也很喜歡做這項工作。但是,他說這項工作必須經常出差,我覺得不能接受。因為我的女兒還小,她回來的時候5歲。再就是老郭在國外呆了那麼多年,他對國內的生活、對國內的情況確實是非常隔膜。所以我想還是留在家裏的時間多一點比較好。我選擇了留在中關村做一點兒行政工作。後來我到了在中關村新成立的西郊辦公室,名義上我是副主任。我剛上班時,主任叫梁書懷。後來換了周文治。大約是1957年的1月或是2月,我就上班去了。
當時中關村跟現在可是完全不一樣,那時周圍很空曠。我住的,現在叫13號樓,起初不是這麼叫,這樓號是後來重排的。我們這一排三幢樓蓋得比較早,先蓋的是14號,就是錢三強、何澤慧他們那幢,然後是15號樓,13號是最後蓋的。在我們之後才蓋的10號樓、12號樓。那個時候,這個院子裏該管的事情確實很多。梁書懷主任就找了幾位科學家的夫人,組織家屬委員會,比如呂叔湘的夫人程大姐,趙九章的夫人,趙忠堯的夫人,梁樹權的夫人等等。這些科學家的夫人們全都來搞家屬工作。
從西郊辦公室來說,都是一些公共事務,管的事情很雜,碰上什麼事,反正你什麼都得管。我記得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找派出所,人家陸續住進來了,都要辦戶口啊,請他們能到中關村來辦公,讓科研人員少跑路。然後就是建糧店、副食商店。因為住這裏的人要買菜,都得跑到五道口或者跑到海澱去。所以那時候我就跑到海澱商業局,跟他們商量,在我們中關村這邊辦了個合作社,就是現在北一街那個商店。另外,還開了一個糧店。這樣就可以買糧買菜了。
楊:中關村醫院呢?
李:中關村醫院一開始是由科學院自己辦起來的。在建立醫院之前還有一段時間是辦個小醫務室。我剛到西郊辦公室的時候,隻有兩個護士,都是從部隊裏麵過來的。其中有一位,我記得她的丈夫好像是一個老紅軍,是力學所的幹部。一開始就她們兩個護士,給拿點藥什麼的,看不了病。深更半夜,有小孩發高燒了怎麼辦呢?不要說不能就近找大夫,就是往遠處找醫院,夜裏也找不到車。大白天到城裏就醫,32路(現332路)車子大概總要半個鍾頭才有一趟,這是唯一的從中關村到城裏的交通工具。我覺得這個事非常嚴重,就趕快采取措施。中關村住進了很多科學家,這方麵的線索也就多了。
原來西城區兒童醫院的院長或是副院長吳瓊聰是位很好的兒科大夫,是咱們這兒的原子能研究所裏有一位科學家叫郭挺章的夫人。她晚上回來,這家那家的孩子有什麼毛病都來找她,後來幹脆就請她每個禮拜在這兒看兩個半天的門診。在我回來的第二年還是第三年,郭挺章就去世了。但是吳瓊聰帶著幾個孩子一直住在這個院子裏。還有,不知是什麼原因,中關村現在靠四環路邊上的23號和24號樓,這兩個樓是給了北京大學的,住的是北大的教授。正好我有一位中學時候的老同學,叫沈淑謹,她的先生是北大的,就住在那兒。沈淑謹原來是小兒科的大夫,這時在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工作。所以我跟他們的所長商量,說你是不是能夠每個禮拜讓她有個半天的時間在中關村這兒幫助我們看門診,給孩子們治病。也很湊巧,沈淑謹的姐姐是沈淑敏,是生物物理所的科學家。沈淑敏的丈夫是陳芳允,他很有名了,搞電子學的,也是“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之一。他們家住在10號樓。她父親是位退了休的內科老大夫,這時就住在女兒家裏養老。我們就請他出山,家裏人都表示支持。他每天門診半天。老先生是內科大夫,業務的範圍就擴大了。這樣,我們就在中關村辦了一個小小的醫務室,兩個部隊轉業的衛生員做大夫的幫手。醫務室就在“四不要”禮堂西邊的平房。我記得鬧流行感冒時,病人多,我們就趕快把常備的藥分裝成小包,病人一來,對症了,就發兩包拿回去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