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河洛降神奇兒出世弧矢見誌遊子離鄉(2 / 3)

究竟這香孩兒姓甚名誰?看官聽著!便是宋太祖趙匡胤。(畫龍點睛。)他祖籍涿州,本是世代為官,不同微賤。高祖名月兆,曾受職唐朝,做過永清、文安、幽都的大令;曾祖名王廷,曆官藩鎮,兼任禦史中丞;祖名敬,又做過營、薊、涿三州刺史;父名弘殷,少驍勇,善騎射,後唐莊宗時,曾留典禁軍,娶妻杜氏,係定州安喜縣人,治家嚴毅,頗有禮法,第一胎便生一男,取名匡濟,不幸夭逝,第二胎複生一男,就是這個香孩兒。

香孩兒體有金色,數日不變。(難道是羅漢投胎?)到了長大起來,容貌雄偉,性情豪爽,大家目為英器。乃父弘殷,曆後唐、後晉二朝,未嚐失職。香孩兒趙匡胤出入營中,專喜騎馬,複好射箭,有時弘殷出征,匡胤侍母在家,無所事事,輒以騎射為戲。母杜氏勸他讀書,匡胤奮然道:“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現在世事擾亂,兵戈未靖,兒願嫻習武事,留待後用,他日有機可乘,得能安邦定國,才算出人頭地,不至虛過一生呢。”(人生不可無誌,請看宋太祖自負語。)杜氏笑道:“但願兒能繼承祖業,毋玷門楣,便算幸事,還想甚麼大功名、大事業哩!”匡胤道:“唐太宗李世民,也不過一將門之子,為什麼化家為國,造成帝業?兒雖不才,亦想與他相似,轟轟烈烈做個大丈夫,母親以為可好麼?”杜氏怒道:“你不要信口胡說!世上說大話的人,往往後來沒用,我不願聽你瞎鬧,你還是讀書去吧!”匡胤見母親動怒,才不敢多嘴,默然退出。

怎奈天性好動,不喜靜居,往往乘隙出遊,與鄰裏少年馳馬角射,大家多賽他不過,免不得有妒害他的心思。一日,有少年某牽一惡馬,來訪匡胤。湊巧匡胤出來,見了少年,卻是平素往來,互相熟識,立談數語,便問他牽馬何事。少年答道:“這馬雄壯得很,隻是沒人能騎,我想你有駕馭才,或尚能馳騁一番,所以特來請教。”匡胤將馬一瞧,黃鬃黑鬣,並沒有甚麼奇異,不過馬身較肥,略覺高大,便微哂道:“天下沒有難騎的馬匹,越是怪馬,我越要騎他,但教駕馭有方,怕他倔強到那裏去!”(後來駕馭武臣,亦是此術。)少年恰故意說道:“這也不可一概論的。的盧馬常妨主人,也宜小心為是。”(遣將不如激將,少年亦會使刁。)匡胤笑道:“不能馭馬,何能馭人?你看我跑一回罷!”少年對他嘻笑,且道:“我去攜馬鞍等來,可好麼?”匡胤笑道:“要甚麼馬鞍等物。”說至此,即從少年手中,取過馬鞭,奮身一躍,上馬而去。

那馬也不待鞭策,向前急走,但看他展開四蹄,似風馳電掣一般,倏忽間跑了五六裏。前麵恰有一城,城不甚高大,行人頗多,匡胤恐飛馬入城,人不及避,或至撞損,不如阻住馬頭,仍從原路回來。偏這馬不聽約束,而且因沒有銜勒,令人無從羈絆,匡胤不覺焦急,正在馬上設法,俯首凝思,不料這馬跑得越快,三腳兩步,竟至城。至匡胤抬起頭來,湊巧左額與門楣相觸,似覺微痛,連忙向後一仰,好一個倒翻筋鬥,從馬後墜將下來。(我為他捏一把冷汗。)某少年在後追躡,遠遠的見他墜地,禁不住歡呼道:“匡胤,匡胤!你今朝也著了道兒,任你頭堅似鐵,恐也要撞得粉碎了。”正說著,驀見匡胤仍安立地上,隻馬恰從斜道竄去,離了一箭多地。匡胤複搶步追馬,趕上一程,竟被追著,依然聳身騰上,揚鞭向馬頭一攔。馬卻隨鞭回頭,不似前次的倔強,順著原路,安然回來。少年在途次遇著,見匡胤麵不改色,從容自若,不由的驚問道:“我正為你擔擾,總道你此次墜馬,定要受傷,偏你卻有這般本領,仍然乘馬回來,但身上可有痛楚麼?”匡胤道:“我是毫不受傷,但這馬恰是性悍,非我見機翻下,好頭顱早已撞碎了。”言罷,下馬作別,竟自回去。某少年也牽馬歸家,無庸細表。

惟匡胤聲名,從此漸盛,各少年多敬愛有加,不敢侮弄。就中與匡胤最稱莫逆,乃是韓令坤與慕容延釗兩人。令坤籍隸磁州,延釗籍隸太原,都是少年勇敢,倜儻不群,因聞匡胤盛名,特來拜訪,一見傾心,似舊相識,嗣是往來無間,聯成知己,除研究武備外,時或聯轡出遊,或校射,或縱獵,或蹴鞠,或擊球,或作樗蒲戲。某日,與韓令坤至土室中,六博為歡,正在呼幺喝盧的時候,突聞外麵鳥雀聲喧,很是嘈雜,都不禁驚訝起來。匡胤道:“敢是有毒蟲猛獸經過此間,所以驚起鳥雀,有此喧聲?好在我等各帶著弓箭,盡可出外一觀,射死幾個毒蟲、幾個猛獸,不但為鳥雀除害,並也為人民免患,韓兄以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