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三秦出版社籌劃已久的《世界帝國興衰叢書》即將陸續麵世。責任編輯陳景群同誌約我為這套叢書寫篇總序。我考慮到參與過籌劃工作,同時對這個選題寄予厚,所以樂於寫一些有關帝國的曆史和文明交往問題之,作為吝卷前的敘意,進而求教於同行和讀者。

世界帝國史是世界曆史的有機組成部分世界性的大帝國,在世界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世界帝國史是世界曆史研究的專門性大課題。要深入了解世界曆史,不可不了解世界帝國的興衰榮辱史。

如果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那首先就應當以世界帝國的興衰史為鑒。因為每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其曆史發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曆史經驗教訓更有普遍性,所以其借鑒性也就特別強。

如果說,學史可以使人明智,那首先就應當學習極富思考空間的世界帝國史。因為每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都是一個時代的曆史產物,它們留下了豐厚的曆史遺產,都成為增長人類智慧、開掘理性啟示的用之不盡的珍貴寶藏。

如果說,學史可以培養世界意識、拓寬全球視野,那首先就應當學習各個世界性大音國的曆史。因為“國情”和“世情”是相比較而存在,悠久的中華帝國史和同時期的世界性大帝國史,同為世界曆史的不同側麵。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隻有在世界曆史的“同”、“異”合流的長河中,方能找準民族性的位置,識破曆史的真麵目。

讀史者對世界帝國史的第一印象,無疑是政治史。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政治史始終處於世界帝國史的中心位置。帝國的興衰,集中表現於政治上帝國政洽史是資洽的鏡子,是政治家們關注的熱點。曆來的治帝國史者大多都為此把政治借鑒放在首位。李維(Titus Livy公元前59一公元17年)在巨著《羅馬史》中,就明確指出:“研究曆史的特有效果就是能在曆吏真相的啟迪下,看出各種類型例證,從中為自己、為國家選擇可以效法的榜樣,以及應予避免的、始而有害、終成災難的覆撤。”

波裏比阿(Polybius,約公元前204一前122年),這位希臘羅馬吏學交融的傑出代表,在其巨著《通史》中明確主張“以史為鑒”。他指出,曆吏就是過去的政治,曆史不僅是人類業已完成的偉大成就,而且是人類行動的指南。當代人的言行,往往為適應形勢需要而加以掩飾,惟有曆史才能為政治家提供前車之鑒,提供批判周圍環境和人的行為動機的實例,教會人們區別敵人與淨友。他把人類的改革分為兩條道路:一條是親身經曆禍亂之後而進行的改革;另一年是以他人失誤為戒而進行的改革。他認為,政洽家不應選擇前一條道路,因為這會使改革充滿困難和危險;而應當堅決選擇後一年道路,因為這是不遭受損失的最佳選擇方案毫無疑問,這些都是很有見解的觀點。然而,政治雖有其獨立形態,它畢竟是奠基於社會經濟根基之土。讀史者從世界帝國史的政治變遷中,必然會發現政治本身不是孤立的,它不可能不受社會經濟結構的製約。經濟是世界帝國賴以生存的立足點,沒有經濟的發展繁榮,就不會有政治上的穩定昌盛。隻有從世界帝國社會生活的深處,才能透徹地觀察到政治與經濟在一種社會形態中的結合點。

文明或者文化,是世界帝國史上最為輝煌燦爛的篇章正如人類之所以為人類,在於能夠創造文明或文化一樣,作為人類文明不同發展階段幸物的世界帝國,對後世帶來最有長遠價值的,就在於它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文明。

不同世界帝國的文明,體現著不同帝國的自身特征。

隻有從文明的特征上了解世界帝國,才能從根本上深刻地理解世界帝國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世界性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就是以文明為特征而凸現於人類文明史之上的。它不僅有自身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且有維係龐大帝國和管理龐大帝國約製度文明(如行省製度、賦稅製度、鑄幣製度、騷道製度、軍事製度等),因而比之埃及和亞述帝國,在文明內涵方麵更成熟、更豐富、更深刻。尤其是波斯帝國包括了兩河流域、埃及私印度河三大古文明中心,並且接近了第四個古文明中心—希臘的邊緣。

世界帝國的興衰,戰爭的征伐,一切政治上震懾人群的事功,諸多製度上的頻繁更迭,其影響固然可以顯赫一時,但從曆史的觀點看,隻不過是無限時序中的一瞬。反觀文明的偉大創造,則以各種方式,或傳承,或演化,從而融入世界文明的總體之中,長存不衰追憶古羅馬帝國的曆史,三大文明標誌便突出地顯示出其創造性的位置。為西方文明做出偉大奉獻的《市民法》和《萬民法》,成為古羅馬帝國文明的首要標誌。第二個標誌是卡圖盧斯和維吉爾這兩位世界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特別是維吉爾的長詩《埃涅阿斯紀》,堪稱不朽傑作。但丁在其名著《神曲》中,把維吉爾作為自己從地獄和煉獄到天國門口的向導,可見其影響之深遠多才多智的西塞羅,成為第三個標誌,他提出的“理性對於我們所有的人來說無疑是共同的”哲理,對於人類文明史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文明成為古羅馬史的基礎世界帝國的有作為的大帝、皇帝、君王,確實有不可低估的曆史作用。但是,世界文明的創造者,其影響更久長,甚至是不朽的。

或者說,世界帝國的傑出統治者們之所以對後世有更大影響,不僅在於他們的武功,而更重要在於他們的文治。阿拉伯帝國傑出的哈裏發們,在這方麵表現得最為典型。他們都以不分宗教珍域、不拘意識形態差異,而一律尊重知識、獎掖學術。特別是阿拔斯王朝的哈裏發麥蒙,在首都巴格達創辦了圖書館、科學院和翻譯局三位一體的智慧館,任命景教學者和翻譯家侯賽因·伊本·易斯哈格為館長。麥蒙按譯稿的同等重量的黃金,重獎易斯哈格的譯稿,可謂空前絕後的高翻譯稿酬。實際上,不僅阿拔斯王朝的傑出的哈裏發們,不僅該王朝的一些地方統治者們,而且在西班牙立國的後伍麥哢王朝的哈裏發們,也都因為熱心扶持帝國文明而聞名於後世。正由於他們的倡導,使巴格達、開羅和科爾瓦多成為阿拉伯—伊斯蘭文明的中心,並從這三大中心向全世界放射出絢麗的文明光彩。

法國著名文學家羅曼·羅蘭把那些創造世界文明的人們,譽為“以心而偉大的英雄”,並指出隻有他們才是推進文明、延澤後世的偉人有多少人能記得徒具虛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然而集二十年之功而成書的《神曲》,卻堪稱文明時序交往的橋梁和造結近代與古代世界的傳世之作。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名言,啟迪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智者們,去靖醒地麵對現實的“地獄”、勇敢地迎接“煉獄”的苦鬥,從而達到理想“天國”的理性追求。

有多少人去理會英國的詹姆斯一世或伊麗莎白女王?但莎士比亞這位前所未有的偉大劇作家,卻水遠是英國人的驕傲。他的悲劇《李爾王》、《朱利葉斯·凱撒》等作品,不但在藝術上是創造性的,而且在創作王題上表現了文藝複興時期高尚人物性格與人類有生俱來的罪惡及其自我毀滅的本能之間的衝突。他那強烈充滿人性、以至使人文王義淡化在背景中的戲劇,他那藝術超越教條而反映生活真實的戲劇,將永存人間。誰能記得魏瑪大公和維也納神聖同盟的帝王們?然而作為詩人與哲人的歌德。不僅以追求知識和人生真諦的名著《浮士德》而流芳百世,而且由於熱愛中華文明而獲得“魏瑪孔夫子”的雅號。文學是文化交往的紐帶。各民族通過文學來接觸其他民族,彼此就會有更好的了解。令人不能忘卻的,是歌德已從中國和德國之間文明交往過程中,預見到人類由“民族文學”向“世界文學”發展的前景、並且進而提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即將來臨”的著名預言。

歌德所說的“文學”是廣義的。它泛指“文明”或“文化”,是曆史轉變為“世界曆史”的全球化交往時代多元北的整體精神文明歌德的“世界文學”這一產義名詞,已被馬克思、恩格斯寫入《共產黨宣言》之中,從而成為世界文明普遍交往的新術語。

世界帝國的特性在於文明。不同的文明構成了不同世界帝國的不同風貌世界帝國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使不同帝國的文明興盛,交往也使不同帝國的文明衰亡因此,文明交往是理解世界性大帝國盛衰的一條重要理論線索。

買際上,每一人世界性大帝國的盛衰史,都是人類文明交往的一大曆史個案。

人類文明在交往中發生、發展,世界性的大帝國是這一漫長曆史過程中的產物交往活動本是人類的天性,如果與世隔絕,就不能產生才智,就不能產生文明。隻有家族相聚,還不能算人類的社會交往,所以隻有社會上的相互往來,人與人之間的廣泛接觸,才能通過地區、民族、國家而擴大文明交往。

約在公元前第四千紀後期,人類原始公社的各自孤立狀態,首先在西亞兩河流域突破,出現了居民密集的聚落,誕生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小國。稍後,具有此種文明重要標誌的國家,在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愛琴海等地區,都先後誕生但是,真正出現世界性的x帝國,是在公元前2000年代後期形成的埃及帝國它的版圖已地跨西亞北非,它用征服的戰爭交往方式,創造了奴隸製帝國文明到公元前1000年前期,在西亞形成的亞述帝國,第一次囊括了兩河流域和埃及兩大x明地區再到公元前1000年代中期在西亞興起的波斯帝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在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往史上,展現出更為廣闊的曆史圖景從文明交往的觀點看,波斯帝國既是西亞北非古代文明的終結,又開啟了希臘羅馬古典文學。的先河波斯帝國起了古代帝國文明交往史的承前啟後的作用文明交往使古代文明中心小國林立的狀態,演變成各個統一的帝國和各個帝國彼此對峙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