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滑鐵盧之戰與帝國的瓦解(2 / 3)

與此同時,在沙勒羅瓦一布魯塞爾公路以東,戴爾隆軍負責奪取另一要點—掩護威靈頓中央防線的拉海聖莊園。法軍的進攻也采用了密集縱隊,但遭到英軍步兵的頑強抵抗,加上英軍2個騎兵旅的反衝擊。導致秩序大亂,3000人被俘戴爾隆的進攻雖然失敗,但威靈頓左翼的英軍也傷亡慘重,步兵師長皮克頓將軍和一名騎兵旅長在激戰中陣亡,損失了6000餘人。

到了下午3時左右,筋疲力盡的雷耶還在對烏古蒙進行著無益的攻擊,而戴爾隆則在收羅他的殘部,威靈頓的處境也相當困難,他急切地盼望著布呂歇爾實踐他的諾言率援軍到來,現在一切的關鍵就取決於普魯士軍隊能否及時到達了。

第二幕:威靈頓的勝利

就在法軍久攻不克之時,拿破侖又麵臨一個新的危險,普魯士軍在布呂歇爾的率領F從瓦弗爾向西踏過12英裏的泥濘小道,前來援救威靈頓這位人稱“老狐狸”的元帥在瓦弗爾留下提爾曼軍牽製格魯希,自己親自率領比洛、皮爾希和齊騰3個軍兼程西援。下午1時左右,就在法軍對滑鐵占的進攻準備就緒之時,拿破侖的參謀突然觀察到在東北麵四五英裏遠處的地平線上有“一朵黑雲”正在逐漸靠近,於是所有的望遠鍵都對著它觀察。蘇爾特說他已經看清楚了,是一支部隊,參謀人員起初還以為是格魯希來了。但半小時後,他們的主觀願望破滅了。在弗裏歇蒙的一支法軍騎兵巡邏隊捕獲了一名普魯上傳令軍官,他攜有布呂歇爾致威靈頓的一封信,信中稱布呂歇爾正在途中,準備同威靈頓會合。所以這朵神秘的“黑雲”就是比洛軍的前衛部隊,但是他的行軍非常緩慢。這個壞消息對法蘭西皇帝自以為是的固有觀念是一個打擊,但他並不緊張,他毫不懷疑在普軍到來之前他就定可以先將威靈頓解決掉雖然如此,這個新危機還是必須要加以應付的為此,拿破侖命令蘇爾特迅疾指示格魯希:

目前我們正在滑鐵盧附近交戰,敵軍位於聖讓山。因此,請立即移軍與我右翼會合。

再者,截獲的敵軍信件表明,比洛將進攻我軍右翼。我們確信在沙佩爾—聖朗貝高地已經發現該部。所以請不要浪費時間,趕快與我軍靠攏,以粉碎比洛。如此,比洛將落入你手中。

傳令軍官於下午2時15分左右出發,可是由於道路狀況不佳,直到下午6時才抵達格魯希的司令部,此時在瓦弗爾,格魯希遵照拿破侖的命令同提勒曼軍靡。錢正酣,無法脫身。拿破侖木應該中止對威靈頓的進攻。

轉而集中兵力對付出現在法軍右翼的普魯士軍隊,但他隻是從預備隊裏抽調了部分兵力向東運動,內有洛鮑的第六軍和兩個輕騎兵師,洛鮑軍現隻剩2個師,7000多人,先前拿破侖已將其第三個師調給了格魯希。下午4時30分左右,比洛軍的前衛部隊終於從森林裏衝出,洛鮑當麵的普魯上軍有3萬人之多,麵且後麵還有皮爾希軍的25萬多人,洛鮑哪裏抵擋得住,隻好退往普朗尚努瓦,法軍麵臨著敵軍兩麵夾擊的嚴重威脅。

為此,拿破侖遂命令青年近衛軍前去支援洛鮑,得到加強的右翼法軍暫時遲滯了普軍的推進。

在滑鐵盧這一邊,拿破侖望眼欲穿,卻遲遲不見格魯希的蹤影,他意識到要靠格魯希的支援,已經沒有可能了。或許他可以以退卻的方式保全他的主力,但是這樣的話,其結果就不僅僅是放棄這個戰役,還有可能失去整個戰爭,因為危機四伏的政治形勢不容拿破侖退卻,法軍的十氣也將隨著退卻而瓦解。所以拿破侖隻好堅持到底,他決定乘普軍行動遲緩之機,先擊潰威靈頓。下午3時30分,皇帝命令拿下拉海聖莊園,以此為基地,由戴爾隆和雷耶的兩個軍發動總攻擊,騎兵主力和近衛軍負責支援內伊還沒有接到拿破侖的指示,就擅自率領米爾豪德的騎兵軍向英軍中央陣地發起了一係列衝鋒,威靈頓並不想退卻,他要堅守到底。他預見到法軍一定會有一次猛烈的騎兵衝擊,所以聯軍步兵立即組成方陣。但是這5000騎兵的英勇衝擊的確是銳不可當,他們漫山退野地衝來,在“皇帝萬歲”的呐喊聲中,像狂潮一般地突破了敵軍防線,並奪取了若幹炮兵陣地,可是他們對繳獲的火炮卻手足無措,接著在英軍騎兵的反衝擊下又被打退。隨後,克勒曼的騎兵軍為支援米爾豪德也發起了衝擊,但在聯軍步兵、炮兵、騎兵的聯合反擊下遭到同樣的結果。內伊的進攻一直是單獨使用步兵或騎兵發動攻擊,從未試圖讓這兩個軍種協同作戰,炮兵的支援也是非常可憐,結果屢遭失敗。不過,英荷聯軍方而也是相當困難,威靈頓已經把他的騎兵和步兵預備隊用得差不多了,木來他能留下那1.7萬人的話,情況就不會如此危急。

下午6時,拿破侖騎著馬巡視整個戰線,以破舞軍心,他孤注一擲,決定不惜一切代價突破威靈頓的正麵防線,命令內伊再作一次努力拿下拉海聖莊園。由於英國守軍打得彈盡糧絕,戴爾隆軍團的兩個師終於奪取了這個目標,但是法軍騎兵業已筋疲力盡,未能擴大戰果。內伊派人去向皇帝請求增援,拿破侖卻大聲喊道:

“部隊?你讓我到哪裏給你派部隊?難道叫我變出部隊不成?”拿破侖並非沒有部隊,他不知道此刻威靈頓的處境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由於沒有動用他最後的預備隊乘虛而人,威靈頓火速從其他陣地上調來部隊加強中央陣地,並親自指揮防守,從而在這緊要關頭挽救了危局。

拿破侖的手中還有8個營的老年近衛軍以及6個營的中年近衛軍,假如他肯把一半兵力交給內伊的話,那麼威靈頓的中央防線恐怕就要崩潰了。但是拿破侖此刻的形勢也是十分危急,普魯士軍在法軍右翼集結了大量兵力,威脅到拿破侖的退路。右翼的青年近衛軍在普朗尚努瓦己經抵擋不住普軍的連續進玫,為了鞏固右翼乃至整個後方,他派出2個營去迎戰普軍,近衛軍通過肉搏戰,將普軍逐出村落,重新穩定了局麵下午7時,滑鐵盧會戰達到了高潮。拿破侖決定在日落以前作最後一搏,他終丁把8個營的近衛軍交給內伊,執意要突破威靈頓的防線。但是內伊沒有去擴大在拉海聖莊園已經撕開的口子,而是率領編為兩支密集縱隊的近衛軍,向英軍右翼近衛步兵據守的防線發起攻擊。盡管在法軍猛烈炮火的襲擊下,英軍步兵蒙受了嚴重的傷亡,但他們依舊固守陣地,沉著迎戰,待法軍進人20碼以內,才給以迎頭痛擊。在突如其來的槍林彈雨之下,法國近衛軍頓時潰不成軍,敗下陣來。兩支近衛軍的對決,以英軍獲勝告終,拿破侖手裏最後一點預備隊也打光了,這是他的最後一筆賭注,法軍的慘敗已不可逆轉。

終曲:帝國的末日

法國近衛軍的進攻失敗後,日落兩沉,威靈頓乘機號令部隊全線反擊,他用馬刺催促他的戰馬,衝到山沿上,並揮舞著他的帽子,這是衝鋒的信號。他手F的軍隊幾手都已精疲力竭,但士氣高漲的他們還是發起了最後一擊,以騎兵為首,4萬人衝下了山坡,英國人的歡呼聲宣布這一天是屬於他們的了。齊騰的軍隊也趕到了戰場,與位於弗裏歇蒙的比洛軍一道猛攻法軍的右翼拿破侖在拉海聖極力想集中他的殘部以支援近衛軍,但是失去鬥誌的法軍已經全線潰敗,幸存者都拚命逃往沙勒羅瓦—法軍的出發地。他隻好將敗退下來的近衛軍組成三個方陣,保護他沿著布魯塞爾至沙勒羅瓦的大道緩緩南撤晚上9時,威靈頓與布呂歇爾終於會麵,兩人互相道賀,並決定由普魯十軍隊承擔起追擊法軍的仟務。法軍的撤退混亂不堪,人員、馬匹、火炮、車輛塞在—起,這更加劇了法軍的潰敗。格魯希也帶著他的部隊退往桑布爾河,在這次撤退中,他倒是表現出了高度的技巧,保存了他的兵力。可惜如果他在前進時的表現能夠及得上撤退時的表現十分之一的話,那麼這次戰役的結果也許就完全不同了。

在這個永載史冊的決戰中,雙方的損失都極為慘重。從拉海聖到烏占蒙,到處都是死屍枕藉。據估計,威靈頓的部隊死傷約為1.5萬餘人,布呂歇爾的部隊約7000,而拿破侖的損失達到了2.5萬人之多,此外還有8000人被俘,其餘則統統潰散,200多門火炮落入敵軍之手。這些數字可以表明當時的戰況是如何的慘烈。雖然法軍的戰術一再失靈,但是威靈頓並不諱言當時的他是如何僥幸地避免失敗,在滑鐵盧之戰結束的當晚他就說道:“我從來不曾打過這樣一個會戰,而且相信以後也永遠不會再有了在我有生以來,我都不曾經曆過如此焦急不安的生活,我必須坦率地承認,我從來沒有如此地接近失敗。”

不過,即便是拿破侖獲得滑鐵盧之戰的勝利,從而終結第七次反法同盟,但今後還會有第八次、第九次,直到拿破侖被最後擊倒,法國無論如何是難以同整個歐洲相匹敵的。在拿破侖看來,滑鐵盧之戰是英國體係的勝利。英國通過這一戰,不僅戰勝了法國,也壓倒歐洲其他國家。對於大英帝國而言,特拉法爾加之戰是最初一塊奠基石,而滑鐵盧之戰則是最後的一塊蓋頂石,前一次戰役使英國獲得了製海權,後一次戰役則使它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6月21日拿破侖回到了巴黎,議會已決定拋棄他以挽救法國,他的兒個親信勸他解散離心離德的元老院和眾議院,並搜羅少數殘餘部隊做最後掙紮,但他表示拒絕。拿破侖知道他的星辰已經隕落了,鬥誌衰9的他不願率領一支烏合之眾與敵人死拚,也不願看到法狡西因他而發生內戰和革命。第二天,他在愛麗舍宮宣布自動退位,讓他的兒子羅馬王繼承,是為拿破侖二世。在發布的第二次退位詔書中他痛苦地說道:法蘭西人!

在這場維護國家獨立的戰爭開始時,我曾指望一切努力、全部意誌和國家所有的官廳聯合一致我以希望這種聯合的成功為根據,我藐視了同我敵對的列強所發出的一切公告。形勢出現了變化。我麵對法國敵人的憎恨,自行作出棲牲。但願像他們聲明中所說的,他們確實是真誠的,即僅僅仇視我個人!我的政治生命已經完結了,我宣布:我的兒子以拿破侖二世的稱號為法蘭西人的皇帝。現任的各位大臣將暫時組我一個政府會議。我對於我的兒子的關心,促使我請國會迅速依法建立攝政製。為國家的安全,為保持民族的獨立而聯合起來一個時代終於結束了,拿破侖回到巴黎重新執政前後不過百日,故而史稱“百日王朝”。法國議會選出由富歇為首的五人執政委員會,暫時代行管理國家之職6月25日,拿破侖退到了馬爾梅鬆,住在約瑟芬去世的地方。布呂歇爾的軍隊乘勝前進,7月3日他們已進至貢比涅,威靈頓則悠閑地跟在普軍的後麵。同日,達武作為武裝部隊總司令,簽署了投降書,並將殘餘軍隊撤過盧瓦爾河。反法聯軍以勝利者的姿態,趾高氣揚地進入巴黎。7月8日路易十八也結束了惶惶不可終日的流亡生活,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一同回來了。在反法聯軍的刺刀支持下,波旁王朝得以再次複辟。

與世隔絕;小島的流放者

7月3日,拿破侖到了大西洋港口城市羅什福爾,他想流亡美國,要求執政委員會提供船艦,後者雖然給他派出了兩艘小型軍艦,但因海洋上有英國軍艦嚴密封鎖,拿破侖無法脫逃。複辟後的路易十八命令將他交給英國人,但在此之前,明白自己處境的拿破侖已開始同英國人會談,要求他們把他帶往美國,或是到英國。巧日,他登上了英國軍艦“伯雷勒芬”號巡洋艦,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了英國人。離去時,法國水兵最後一次向他歡呼“皇帝萬歲”,英國艦長梅特蘭給拿破侖提供了最好的待遇。

“伯雷勒芬”號載著拿破侖7月26日駛抵英國港口普利矛斯,城裏的英國居民都想一睹法國皇帝的風采,港口每天都是人山人海,小艇成群,都想靠近“伯雷勒芬”號,結果還有幾個人落水淹死。但未呆多久,英國政府決定將這位退位的皇帝流放到其屬地聖赫勒拿島,這是該島前任總督推薦的。聖赫勒拿島是一個火山島,位於南緯巧度半的大西洋上,離最近的非洲大陸海岸也有2000公裏之遙,多山地,孤僻而荒涼。全島麵積隻有122平方公裏,氣候宜人,全年平均溫度為21攝氏度。該島由葡萄牙航海家首先發現,當時歸英國東印度公司管轄。聖赫勒拿島在大洋中如此遠離陸地,就可徹底斷絕拿破侖與法國的一切聯係,防止其卷土重來。

該島所有的登陸點都有炮台防衛,最近又在各處懸崖峭壁上設置了信號站,如有船隻駛向該島進行營救,遠在60英裏外,這些信號站就能發現,用信號將情報迅速發回總督府。拿破侖被囚禁在那裏,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從此就可以高枕無憂了。他們之所以要將拿破侖終生囚禁,不僅因為他個人的威名使他們心驚肉跳,還因為他們要打擊報複這個竟然敢娶帝國公主的暴發戶士兵這種悲劇式的流放,結果反而使拿破侖的一生更增添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魅力,受到歐洲帝王的迫害,使他在法國人心目中又成為一個民族英雄7月31日英國海軍官員向拿破侖遞交了英國政府的書麵決定,內稱:為防止歐洲和平再受擾亂,決定限製他的自由,“至何程度,視需要而定,務必達到上述首要目的”;同時決定以聖赫勒拿島為其居洶地。因該島既有益於健康,又比其他地方可以實行較小程度的限製。拿破侖聞聽要把他囚禁在聖赫勒拿島時,他立即提出長篇大論式的抗議,說人們沒有權利把他當作俘虜,而是“經與艦長事先磋商”,作為乘客,坐“伯雷勒芬”號前來的。他要求獲得英國公民的權利,並願在遠離海濱的鄉間住宅定居,甘受特派官員對他的行動和通信實行監督。到聖赫勒拿島,不出3個月他就要喪命,要去那裏,不如死了的好。但無濟於事,英國人己受同盟國的委托,要牢牢看管住他,所以對他的抗議置之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