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外表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交際。對於領導者來說,則直接影響到了領導工作,因而萬萬不可輕視、忽略。
1709年,紐約總督出席紐約議會的開幕典禮。在這個莊重的場合,這名總督穿著裙環撐著的華麗長裙,戴著花花綠綠的頭飾,搖著多彩的扇子,還時常做出一些扭扭捏捏的動作。結果引起了公憤,人們紛紛指責他是一個揮霍無度的輕浮人,無廉恥的騙子和一意孤行的討厭人。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年輕時參加過眾議員的競選。有一次,他輕易地聽信別人的建議,在演講時穿上大禮服,戴上白手套,活像一個登台表演的西洋音樂指揮,結果一上台就引起一片奚落聲,聽眾紛紛要求他脫下禮服。當他發表演說時,台下喝起倒彩,田中角榮臉色慘白,幾乎要哭出來了,那次競選當然也就失敗了。
上述兩位政治人物的服裝,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隻是不適合他們的身份和當時的場合。從政者在公開場合的著裝,應該是比較規矩的,不能過於奇異。因此,人們通常把在莊重的正式場合所穿的服裝稱之為“正裝”。
看來外表形象有時能決定領導工作的成敗,當一個人走上領導崗位後,這是首先應該加以注意的。
領導者的外表形象就好比是一個載體,承載著領導者的氣質、修養、知識和見地。它又好比是一麵鏡子,會折射出領導者的思想、智慧等內心深處的一些東西。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道理。
很難想象一個鼻涕長流、哈欠連天的領導,會受到人們的好評,人們有可能懷疑他是如何當上領導的。在上司的眼裏,一個經常對自己的外表形象放鬆,作風散漫的下屬,是難以符合他的提拔標準的。
生活中人們強調“第一印象”,而穿著是決定“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領導幹部在不同的場合,其服飾會根據客觀環境的變化而作出調整。在外交場合往往是西裝革履,而深入民間的時候則一身樸素,輕裝簡行。在媒體報道中我們會發現,國際政壇中的大國領袖們非常重視服飾和外表的策劃,在很多政治事件中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美國前總統布什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當他會見軍方將士的時候,經常身著迷彩服,挽起衣袖,給人以幹練堅決的印象,塑造了一個“戰時總統”、“反恐總統”的形象。
也有人因不注意穿著而損害了自己的形象和前途。有一次,列寧發現人民委員會一個工作人員的上衣口袋上掉了一顆紐扣。列寧看到了,沒有出聲,走了過去。碰巧第二天列寧又遇見了這位同誌。一看,他上衣口袋上還是沒有紐扣。到第三天還是沒有。到了第四天才看到紐扣縫上了。“總算縫上了。”列寧很高興。後來,委員會推薦那個掉紐扣的人負責糧食征集工作。列寧有些猶豫不決。人們對列寧說:“他是一個能幹的人”、“是個有功人”、“是個勤勉可靠的人”……列寧想要提紐扣的事,但沒有出聲。那位工作人員帶著糧食征集隊出發了。過了一段時間,列寧接到報告,說那位工作人員不能勝任工作,糧食征集工作一團糟。人們說:“失誤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可他沒有預先提防,漫不經心。”也有人庇護這位同誌,說:“列寧同誌,這是偶然事故。”列寧一邊聽著,一邊在一張紙上畫著什麼東西,別人頗感興趣:列寧在那裏畫什麼?往紙上一看,隻見紙上畫著一顆紐扣。而那個掉紐扣的人呢,結果不言自明。
領導良好的外表形象是多方麵的統一,如合適得體的衣著,整潔大方的儀表,精神飽滿的狀態以及靈活的動作、優美的姿態等。一名新任的領導,每次去辦公室時,都應對這些留心一下。
當然,領導也沒有必要過分留意自己的外表形象。比如,明天有一個剪彩儀式邀請領導去參加,於是,今天在工作時間內,領導卻不斷想著明天剪彩穿什麼顏色的西裝,紮什麼花色的領帶,這樣,一天的工作都不專心,沒有工作狀態。過分地專注自己的外表形象,會給人一種內涵不深的印象,同時也會使領導在工作中分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曾經有一位市長,邀請一批香港記者到他任職的地方參觀采訪。市長神采飛揚地向記者們介紹他的各種政績,一位記者卻把注意力放在這位市長的服裝上。通過仔細觀察,這位記者發現,這位市長的西服、襯衫、領帶、皮鞋、皮帶都是世界名牌,價值不菲。由此,他認定,這個市長是個大貪官。兩三年後,那個市長果然東窗事發。
現代社會,要想穿得好看一點,最簡單和比較可靠的方法就是購買名牌服裝。名牌服裝價格昂貴,動輒上萬、十幾萬,與之配套的裝飾品又多,一不小心,一身行頭就是幾十、上百萬。在正常經濟承受能力下穿出水平,穿出品位,穿出品格,才能真正得到人們的敬重。
一般來說,以下情況應該避免:買來西服之後,沒有去掉標簽就穿在了身上;剛剛走出洗手間之後,衣服上濕了一片;褲子的褲管口上開了一個小口子,卻還穿了一周才縫上;室內比較熱時,把西服的袖子挽起了一大截,露出襯衣;眼鏡上沾滿了塵土,卻不去清潔和擦拭一下;指甲已經很長,但還不剪掉,而當做掏耳屎的工具;吃了大蒜、大蔥等辛辣食物後,卻不刷牙而直奔辦公室;皮鞋已開了一道明顯的口子,卻不去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