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樹形象,展魅力,桃李不言下成蹊(2)(3 / 3)

領導者在其工作的過程中,決不要輕易對自己的功勞大吹大擂。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這是一種缺少謙虛品德、作風不良的表現,這種行為也是向來為人們所不齒的,領導者應該徹底摒棄這種作風。

身為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的劉伯承雖然屢建戰功,但麵對人民的讚譽、頌揚,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在一次戰鬥取得了重大勝利之後,冀南黨政軍各界代表獻給了劉伯承一幅繡有“常勝將軍”字樣的匾,劉伯承卻非常謙遜地說:“說我是常勝將軍,我可不敢當……在毛澤東、朱德總司令的領導下,在後方人民的支援下,我們隻是盡了自己所應盡的責任。這是黨的功、人民的功,我不敢貪天下之功。我隻是人民的勤務員。”

應該說,無論是馮異的“大樹將軍”的美稱,還是劉伯承將軍的拒匾推功,都是今天領導者學習的榜樣。俗語雲:“癢要自己抓,好要別人誇。”對領導形象的最好宣傳莫過於借他人之口,收己之惠。這要比領導自吹自擂要有效得多,更有說服力和真實感。而且,下級廣泛的人際關係網絡還會把這些好名聲傳到一個很廣泛的範圍中。如果一個領導到了隻能自吹自擂的地步,那他就不會再在領導位置上待多久了。

臨場形象要發揮好

作為一個領導者,當出現在公眾場合時,其行為舉止的影響力往往比其語言的影響力大得多。在公眾場合,領導者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映人群眾眼裏,這些直觀的形象信息,很能影響群眾對領導者的看法。對群眾而言,他們憑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信條,也就是說他們更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東西,並據此作出自己的判斷。一般說來,領導者的形象良好,就會給他的工作帶來積極作用,反之,便會造成消極後果。有些領導意識不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盡管他們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很辛苦,可是當他們走到群眾中時,由於沒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反而影響了威信。

周恩來是當代中國,同時也是當代世界最有魅力的領導人之一。在行為舉止方麵,周恩來是如何展現他的風度的呢?對此,美國前總統尼克鬆有一段典型的描述:

“周恩來是我深感敬慕的偉人。‘恩來’,被譯成‘恩之到來’,十分貼切地反映了他的風度與氣質。周從來都是謙遜有禮的,然而卻是外柔內剛。他那優雅的舉動、端莊而又灑脫的姿態讓人感到既富有魄力,又泰然自若。

周的外表讓人感到他誠摯的熱情、徹底的坦率、極端的沉著和毋庸置疑的激情。……他不動聲色地坐在談判桌的對麵。臉朝著我,兩手相握,兩肘支在桌子上,身子微向前傾。

會談結束時,他跟開始時一樣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我們的相互了解越來越深。他的舉止越發爽朗,表情越加豐富。他經常把身子靠在椅背上,用他那富有表達力的手勢來增強談話的效果。

當他要進一步陳述自己的意見或作歸納時,便用一隻手在胸前一揮;要彙總各種意見,作出結論時,他便將兩手的指頭交握在一起。在正式會談時,對於機智而巧妙的對話他會莞爾一笑,而在社交性的談話中,對於那些善意的玩笑他會報以輕鬆的,有時甚至是放聲的大笑。這時,他的眼中會閃爍出愉快的光芒,那舒展的笑容劃出道道皺紋足以表明他是發自內心的高興。

他置身於古老北京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帶著隻有帝王時期之聖人賢者才具有的典雅莊重的神態漫步其間。

他看上去總是像剛從鄉村度完舒適的周末歸來一樣神清氣爽。越是遇到事關重大的艱巨工作,他越是精神抖擻。.....”

周恩來的形象幾乎是完美的,很難有人可以達到這種境界。但人們可以從中受到啟示,良好的形象來自裏裏外外,方方麵麵,一舉一動,特別是那種底蘊深厚的神韻。

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當代中國領導人的表現,總是可圈可點,讓人敬佩。各級各類領導幹部和從政者,應當充滿信心,進一步努力,把自己的形象,提升到新的水平。

那麼,領導者怎樣才能建立臨場形象呢?

首先,在危急關頭,領導者應展現勇敢機智的形象。一艘貨輪在大海裏觸礁,即將沉沒,情況十分危急,所有船員都慌了手腳,紛紛跑出船艙,欲跳海逃生。可是當他們看到船長一動不動地站在甲板上,十分平靜,像沒有發生什麼似的,大家的情緒一下子就穩定了下來。作為領導,船長正是以這種冷靜沉著、指揮若定的形象,穩住了大家的情緒,和平時一樣從容不迫,表現出了大將的風度。船員們在他的指揮下,有條不紊地做完了棄船前的每一件必須做的事情,使損失降到了最低。可見,在危急時刻,領導者的形象有著非常明顯的示範意義。他們的形象力是一種精神,一個榜樣,會給大家的心裏注入一支鎮靜劑,把群眾和領導自身力量融合到一起,從而彙成一股更強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