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感染與免疫(1 / 2)

傳染病是由各種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螺旋體、真菌和朊毒體等)和寄生蟲(原蟲和蠕蟲)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一類疾病。傳染病屬於感染性疾病,但並非所有感染性疾病均具有傳染性,有傳染性才稱為傳染病。傳染病是對人類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組疾病,近年來,在“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指導下,有些傳染病如天花、脊髓灰質炎、白喉、百日咳等已被消滅或得到控製。但還有不斷出現一些新的、危害嚴重的傳染病,如艾滋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熱、出血性大腸埃希菌O157:H7感染、瘋牛病等,其中艾滋病已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傳染病。

自19世紀中葉英國人南丁格爾首創科學的護理專業以來,護理學已成為醫藥衛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染病護理學屬臨床護理學範疇,是研究傳染病臨床護理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門科學。傳染病護理是防治傳染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關係到病人能否早日恢複健康,而且對終止傳染病在人群中的傳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護理專業的學生必須學習、掌握傳染病的相關知識,如病原學、流行病學、臨床表現、預防、消毒、隔離的知識及護理等,以便作好傳染病病人的整體護理及控製傳染病的傳播蔓延,護士還應深入社區,對社區群眾進行傳染病健康教育,使社區居民能夠了解傳染病的危害,掌握傳染病防治知識,為最終控製、消滅傳染病作出貢獻。

感染又稱傳染,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對人體的一種寄生過程。也是病原體與人體之間相互作用、相互鬥爭的過程。當人體免疫功能正常時,機體便有足夠的防禦能力體外。當人體防禦能力低下時,病原體便在人體內生長、使病原體被消滅或排出繁殖,使人致病。

一、感染過程的表現

病原體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就開始了感染過程。由於病原體的致病力和人體免疫功能的不同,產生不同的感染過程。出現各種不同表現。常見有顯性感染、隱性感染、潛伏性感染、病原攜帶狀態、病原體被消滅或排出體外五種表現形式。

顯性感染又稱臨床感染,是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通過病原體及其毒素的作用或機體的變態反應而產生一係列的組織病理變化和臨床表現。多數病例在疾病痊愈後體內病原體被消滅,人體獲得一定免疫力。少數顯性感染者可轉為病原攜帶者,成為傳染源。

隱性感染又稱亞臨床感染,是指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僅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的免疫應答不引起組織損傷或隻引起輕微的組織損傷,臨床上症狀、體征,甚至生化改變不明顯,隻能通過免疫學檢查才能發現已經感染。隱性感染過程結束以後,大多數感染者獲得不同程度的特異性主動免疫,病原體可被清除。少數人未能形成足以清除病原體的免疫力,則轉變為病原攜帶狀態,稱為無感染的概念及五種表現形式症狀攜帶者,而成為傳染源。

潛伏性感染又稱潛在性感染。病原體感染人體後,寄生在機體中某些部位,由於機體免疫功能足以將病原體局限化,保持暫時的平衡狀態,而不引起顯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將病原體清除病原體便可長期潛伏下來,成為攜帶者。一旦人體防禦功能降低,原已潛伏在人體內的病原體便乘機繁殖,引起顯性感染。與病原攜帶狀態不同是潛伏性感染期間,病原體一般不繁殖也不排出體外,不易成為傳染源。

病原攜帶狀態病原體在人體內停留於入侵部位或在離入侵處較遠髒器繼續生長繁殖,排出體外,但人體不出現疾病的臨床表現。一般分為健康攜帶者、潛伏期攜帶者、恢複期攜帶者。所有病原攜帶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不顯出臨床症狀又能排出病原體,而具有傳染性,成為重要的傳染源。

病原體被清除病原體進入人體後,在人體有效的防禦作用下,由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屏障、特異性被動免疫(來自母體或人工注射的特異性抗體)所中和,或特異性主動免疫(通過預防接種或感染後獲得的免疫)所清除。使病原體在體內被消滅或通過鼻咽、氣管、腸或腎排出體外,人體不出現任何症狀。

上述感染的五種表現形式,在不同感染性疾病中各有側重。一般來說,隱性感染最常見;病原攜帶狀態次之;顯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一旦出現,容易識別。在一定條件下上述感染的五種是可以相互轉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