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感染與免疫(2 / 2)

二、感染過程中病原體的作用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能否引起疾病,取決於病原體的致病能力和機體的防禦能力這兩個因素。

致病能力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如鉤端

侵襲力是指病原體侵入機體並在體內擴散的能力。有些病原體可直接侵入人體螺旋體和血吸蟲尾蚴等;有些病原體經呼吸道、消化道進入人體,先黏附在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表麵,再進一步侵入組織細胞,產生酶和毒素,引起病變,如霍亂弧菌需要先黏附於腸黏膜表麵才能分泌腸毒素;病原菌的莢膜能夠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菌毛能黏附在黏膜上皮表麵,也能增強其侵襲力。病毒常通過與細胞表麵的受體結合再進入細胞內。

毒力包括毒素和其他毒力因子。毒素包括外毒素與內毒素。外毒素是指革蘭陽性菌,具有酶活性的毒性蛋白質。內毒素主要是革蘭陰性菌細胞壁中的一種脂多糖,通過激活單核-巨噬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而起作用。

其他毒力因子中,有一些具有穿透能力(如鉤蟲絲狀蚴),有一些具有侵襲能力(如痢疾杆菌有一些具有溶組織能力(如溶組織阿米巴原蟲)。許多細菌還能分泌一些針對其他細菌的毒力因子,如克服正常菌群的毒力因子、對抗體液免疫的毒力因子、對抗巨噬細胞的毒力因子等。

數量在同一種傳染病中,入侵病原體的數量一般與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的傳染病中,能引起疾病的最低病原體數量可有較大差異。

變異性病原體可因環境、藥物或遺傳等因素而產生變異。一般情況下,經過人工多次轉代培養,可使病原體的致病力減弱,但免疫原性保留。如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BCG)。在宿主之間反複傳播,可使病原體的致病力增強,如肺鼠疫;病原體的抗原變異可逃避機體的特異性免疫作用而繼續引起疾病,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

三、感染過程中免疫應答的作用

機體的免疫應答對感染過程的表現和轉歸起著重要的作用。免疫應答可分為有利於機體抵抗病原體入侵與破壞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促進病理生理過程及組織損傷的變態反應兩大類。增加機體保護性免疫應答能力,減少、控製變態反應發生則是傳染病防治中的兩項重要內容。保護性免疫反應分為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反應兩種。

非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對進入體內的異物的一種清除反應,不是針對某種特殊病原體或其成分。這種防禦能力是由遺傳獲得的先天免疫力,人人生來就有,由以下幾方麵組成。

(1)屏障作用皮膚和黏膜為人體的外部屏障,可機械性地阻止病原體入侵。皮膚和黏膜還分泌出有殺菌作用的物質,如溶菌酶、胃酸、汗腺中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等。內部屏障有血-腦脊液屏障和胎盤屏障,分別對中樞神經係統和胎兒有相當的保護作用。

(2)體液因子有補體以及各種細胞因子,如幹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這些體液因子能直接或通過免疫調節作用而清除病原體。

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是指由於對抗原特異性識別而產生的免疫。感染和免疫接種均能產生特異性免疫,而且是主動免疫。特異性免疫通常隻針對一種傳染病,是通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免疫應答,分別由T淋巴細胞與B淋巴細胞來介導。

(1)細胞免疫致敏

T細胞與相應抗原再次相遇時,通過細胞毒性和淋巴因子來殺傷病原體及其所寄生的細胞。細胞免疫在對抗病毒、真菌、原蟲和部分在細胞內寄生的細菌(如傷寒杆菌、布魯菌、結核杆菌、麻風杆菌)的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2)體液免疫致敏

B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即轉化為漿細胞,並產生能與相應抗原結合的抗體,即免疫球蛋白(Ig)。如IgG、IgM、IgA、IgD、IgE等。通過抗體和抗原結合來發揮免疫應答作用。感染中最早出現IgM,是近期感染的標誌,對早期診斷有意義。IgG是在感染後臨近恢複期時出現,持續時間較長。IgG在體內含量最多,占免疫球蛋白的能通過胎盤,是用於防治某些

傳染病的丙種球蛋白及抗毒血清的主要成分。sIgA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主要局部抗體IgE主要作用於入侵的原蟲和蠕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