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傳染病流行的條件及影響因素(1 / 1)

一、流行過程的基本條件

傳染病的流行過程是指傳染病在人群中發生、發展、和轉歸的過程。傳染病能否發生和流行取決於流行過程的三個基本條件,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

傳染源是指病原體已在體內生長繁殖並能將其排出體外的人和動物。包括下列四個方麵。

(1)病人急性病人可通過咳嗽、吐、瀉等行為引起病原體的播散,是重要的傳染源;慢性病人可長期汙染環境;輕型病人數量多、症狀輕而不易被發現、隔離、治療,作為傳染源的意義有時更大。

(2)隱性感染者在某些傳染病(如脊髓灰質炎)中,隱性感染者是重要傳染源。

(3)病原攜帶者慢性病原攜帶者不顯出症狀而長期排出病原體,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攜帶者,病毒可多年存在血液中,在乙型肝炎的流行中是很重要的傳染源。

(4)受感染的動物某些動物間的傳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傳給人類,引起嚴重疾病。

還有一些傳染病如血吸蟲病,受感染動物是傳染源中的一部分。

近年來研究證明,一些病毒性傳染病的無症狀攜帶者在疾病流行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傳播途徑病原體由傳染源排出後,進入另一個易感者的體內所經過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常見的傳播途徑如下。

(1)呼吸道傳播主要見於以呼吸道為進入門戶的傳染病,如麻疹、白喉、猩紅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等。

(2)消化道傳播主要見於以消化道為進入門戶的傳染病,如傷寒、痢疾等。水源被汙染常可引起疾病的爆發流行。此外食物及飲水的包裝及器具,個人的衛生習慣,如飯前是否認真洗手等都與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生有關。

(3)接觸傳播病原體直接進入機體,如狂犬病由狂犬咬傷而傳播,血吸蟲病由尾蚴直接進入皮膚而感染,布魯菌可經皮膚薄弱處而侵入機體等。皮膚炭疽,皮膚白喉、膿瘡病及性病等,易感者皮膚黏膜直接與病變處接觸,或接觸被這些病原體汙染的用具亦可感染。接觸傳播可傳播消化道傳染病、呼吸道傳染病(如白喉)和寄生蟲病。

(4)蟲媒傳播主要見於吸血的節肢動物(蚊子、跳蚤、白蛉、恙蟲等)為中間宿主的傳染病如瘧疾、斑疹傷寒等。如無這些蟲媒介導,人與人之間是不傳染的。

(5)血液、體液、肝炎、丙型肝炎、血製品等傳播一切體內伴有病原體的疾病,其血液均有傳染性。見於乙型艾滋病等。在母親妊娠期間其病原體可以通過胎盤而感染胎兒,引起宮內感染。均屬於母嬰傳播的範圍。

(6)土壤當病原體的芽胞(如破傷風、炭疽)或幼蟲(如鉤蟲)、蟲卵(如蛔蟲)汙染土壤後,可長期存活在土壤中,直接進入傷口,接觸皮膚,則土壤成為這些傳染病的傳染途徑。

人群易感性對某一傳染病沒有特異性免疫力的人稱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決定該人群的易感性。在社區人群中易感者所占的比例決定著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少則該病不易傳播。天花就是廣泛接種牛痘疫苗,使人群中無易感者而被消滅的。自然感染後可獲得相當的免疫力,故在某一傳染病大流行之後,該地區的人群易感者減少,其後幾年可不再發至流行待免疫力減退、人群中易感者增多後,又可發生較大流行,形成周期性流行的表現。廣泛接種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是控製傳染病流行的主要措施。

二、影響流行過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理、氣象和生態等,對流行過程的發生和發展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傳染病的地區性和季節性與自然因素有密切關係,例如血吸蟲病必須有釘螺的存在才能患病由於釘螺隻能生活在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且有雜草叢生的河湖水網地區。所以我國血吸蟲病有嚴格的地區性,隻流行於長江及其以南的地區。而瘧疾、乙型腦炎和血絲蟲病等,是通過蚊蟲傳播的因此多發生於夏秋季,寒冷的地區和季節,是不會發生的。某些自然生態環境為傳染病在野生動物之間的傳播創造良好條件,如鼠疫、恙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人類進入這些地區時亦可受感染而發病,稱為自然疫源性傳染病或人獸共患病。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製度、經濟和生活條件以及文化水平和生產勞動中的各種保障措施等,直接影響人的健康及免疫狀態。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堅持以預防為主為防治傳染病的國策,並有執行政策的防疫係統組織、機構,為控製各種傳染病的流行,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如實行計劃免疫,控製了結核、白喉、麻疹、脊髓灰質炎等多發病的流行;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間由於政府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使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得到了有效控製。又如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在搶險的同時進行治病、防病,使我國多次大災之後無大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