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前言(2)(1 / 3)

(2)資源稀缺的問題,其核心是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學習經濟”不同於“知識經濟”【“知識經濟”的定義有很多。按國際經濟台作與發展組織(OECD)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的定義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擠。OECD根據其對。“知識經濟”的定義,把知識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編撰的”知識(codified-konwledge);一類是“意會的”知識(tacit-konwledge)。可編撰的知識指的是能夠用語言和圖形進行係統化處理的傳統的和現代的知識。而意會的知識指的是不可編撰的過去積累的經驗、教訓和隱藏在人的大腦內部的、很難用語言束表達的知識,將人們還未經過係統化處理的經驗類的知識用學術上的分類概念給予了承認。現代軟件技木能夠把幾乎所有的“可編撰的”知識用計算機進行處理。有人預言2100年就知識的生產而言,計算機將占98%,人類隻占2%。人生產的2%主要是理念(idea)即“意會的”知識。而計算機生產的那98%則全部是“可編撰的”知識。】。“知識經濟”預計美國經濟會持續增長,解釋不了2001年美國和全球經濟的下滑。“知識經濟”隻承認知識的積累,否認生產力革命導致的知識革命,其理論基礎是有缺陷的。具體說來,新知識和舊知識有本質的差別,是範式的不同,不能簡單疊加,不存在知識總量積累這個概念,另外,現有知識存量可能因新知識革命而迅速過時。例如,人類關於農業經濟的知識已被工業經濟的知識淘汰;中國計劃經濟知識已從1978年起逐漸被市場經濟知識逐漸取代。最後,知識的積累忽視了無知的存在。對康德來說,通過知識而自我解放(Self-Liberation or Self-emancipation)的觀念一直是他畢生的任務及向導。是因為這個哲人隻看到了在他所處的時代牛頓經典力學的“法力無邊”,沒有預料到愛因斯坦對牛頓經典力學的革命。哈耶克指出,“人往往會對其知識的增長感到自豪和得意。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在知識增長的同時,作為人自身創造的結果,對於人有意識的行動會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的有意識知識的局限、從而也是人的無知範圍,亦會不斷地增加和擴大自身無知的範圍”。

現在讓我們從適應生產力變化的角度粗略界定“學習經濟”:“學習經濟”是在生產力連續增長和革命性跳躍所帶來的不確定環境中具有適應性效率的經濟製度,同時,也是具有資源配置效率的市場經濟製度。由於路徑依賴,經濟製度變革的方向是不確定的,有可能以利於經濟增長或不利於經濟增長的方式發生變化,所以“學習經濟”是製度的穩定性和靈活性較好結合的體製。“學習經濟”不意味著“知識經濟”,因為知識革命是不斷發生的,現有知識存量的淘汰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也不意味著任何世界上現有的經濟,既非美國的模式,又非歐洲的模式。在這裏,所謂“學習經濟”就是一種麵向全人類的可持續增長的理性經濟製度,是今後世界各國從事經濟改革的共同目標。

本書提出的新劍橋經濟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存在“兩部門四階段”發展模式。第一階段:常規部門的增長和發展。第二階段:由於生產力突然發生革命,新興部門的出現和快速增長,並伴隨著革命性製度創新。第三階段是兩個部門的轉軌階段,新興部門的生產力進步速度快於常規部門,投資增長速度快,逐漸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常規部門會迅速萎縮,實際上這一階段處在兩個部門在整個經濟中所占比重的非均衡變化中。第四階段是革命階段,新興部門的經濟製度最後完全替代或“吞食”掉常規部門,成為新的常規部門。此後,經濟又回到第一階段。然而,必須指出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係統都可能在任何一個階段出現問題。若從“兩部門四階段”發展模式角度更具體界定“學習經濟”,“學習經濟”是能順利和安全地完成四個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