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當前經濟學理論的現狀和危機(1)(1 / 3)

“通向世界繁榮的惟一重要的結構性障礙,正是那些盤踞在人們頭腦中的過時的教條”——克魯格曼

第一節對主流經濟學的回顧

一、資源稀缺和配置效率一傳統觀點

無論是在魯賓遜式的經濟中,在落後的農業經濟中,還是在現代工業社會中,都麵臨一個相同的經濟問題——稀缺性,這是人類社會麵臨的永恒問題之一。世界上不存在諸如“免費午餐”之類的東西。一頓午餐被消費掉就意味著某些資源被轉移而不能被用於其他潛在的用途了。從這一角度看,就不存在不用花費成本的午餐。那麼,應怎樣分配使用這些可以有多種用途但為數有限的資源,來滿足輕重緩急各不相同的需要呢?

經濟學家提出了機會成本這一概念。所謂機會成本,是指把某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時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例如,一天晚上,你想分配時間,在學習、看電視和幹其他的事中選擇一項,如果你決定學習,放棄看電視和幹其他的。並且看電視比幹其他的更給你帶來快樂,那麼,看電視就是你學習的機會成本。由於一個經濟係統所擁有的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該經濟係統所作出的選擇都存在著機會成本。以一個國家的選擇為例,假定一個國家欲將其既定的資源用於消費品與資本品兩種產品的生產,在技術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在既定的資源得到充分而有效利用的情況下,該國要想增加消費品的生產,就必須減少資本品的生產。增加一單位消費品生產的機會成本是所放棄的資本品生產的數量。這是經濟學所麵臨的一個選擇性的問題。具體就生產領域的企業來說,這種選擇就是要解決下麵三個問題:

第一,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用上麵的例子來說,就是生產消費品還是生產資本品;或者生產多少消費品、多少資本品,即在消費品和資本品的各種可能組合中選擇一種。第二,怎樣生產。生產方法實際上就是如何對各種生產要素進行組合,是多用資本、少用勞動,還是少用資本、多用勞動。不同的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其經濟效率並不相同。第三,為誰生產。即生產出來的產品如何在社會各成員間進行分配。

因而,上述三個問題,是人類社會所必須解決的經濟基本問題。這三個向題歸納起來,實際上也就是資源配置問題。盡管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資源都存在稀缺性,但是,不同的經濟體係卻運用了不同的經濟製度,去解決這個經濟問題。

世界上解決資源稀缺的基本經濟製度有兩種【在現實中,許多國家郭是市場與計劃不同程度的結合。經濟學家把這種經濟稱為“混合經儕”。棍合經濟主要依靠其經濟組織中的價格體係,同時也采用多種形式的政府幹穗(如稅收、支出和管製)來應付宏觀經濟的不穩和市場不靈等情況。】:一種是市場經濟製度。即通過市場機製的調節來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另一種是計劃經濟製度,即通過中央計劃來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20世紀的經濟曆史已證明,市場經濟製度比純粹的計劃經濟製度在資源配置效率上高得多。

二、新古典經濟學的發展

當前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經濟學,談到新古典經濟學就要提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開山鼻祖是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把經濟狀況描繪成長期處於完美的均衡之中,供給正好等於需求,似乎把人類經濟生活看成是在亞當·斯密那隻“看不見的手”操縱下的一個上足了潤滑油的機器。在每個人追求最大私利的情況下,通過競爭,卻奇妙地使整個社會蒙受最大福祉。這正如18世紀的哲學家們把宇宙看成是牛頓完美萬有引力定律下的一種巨大的、精確有如時鍾的裝置。這些思想至今影響甚大,堅持市場經濟和諧的傳統觀點,為反對國家幹預經濟的政策主張奠定了理論基礎。

盡管“看不見的手”已約定俗成,但是首創性往往存在於原文中。請讀者與我一道重溫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關於“看不見的手”的經典論述。他說:“由於每人都努力把他的資本盡可能用來支持國內產業,都努力管理國內產業,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增大起來。確實,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於寧願投資支持國內產業而不支持國外產業,他隻是盤算他自己的安全;由於他管理產業的目的在於使其生產物的價值能達到最大程度,他所盤算的也隻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